指导 山西省文明办
主办 科学导报社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好的家风如春风化雨,守护家园,成为沉淀在血脉里的一种情怀,成为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我生长在忻州五台县士集村,这里虽然不富庶,但村民朴实善良,守着这个古村落,也守着那些世世代代传下来的“老话”。“自立自强,感恩奉献”就是我家里传下来的“老话”。这句老话,浸润着三代人的成长,也形成了昂扬向上、知恩图报、克己奉公的清廉家风。
清廉家风最初的“种子”
奶奶是代县蔡家庄人,十几岁嫁到士集村。她没有上过学,但就是这样一个身材瘦弱、普普通通的农村老太太,却有着大智慧,明白大道理,时刻不忘教育子女做一个“自立自强、感恩奉献”的人。
奶奶和爷爷恩爱和睦,育有两子一女。爷爷是1938年的老党员,是解放后士集村的第一任村长。他克己奉公,一心为民,是出了名的好村长。但谁曾想,经年劳苦,积劳成疾,早早离我们远去,留下了一家老小,那一年奶奶只有38岁。
奶奶坚强地挑起了家庭重担,直到95岁去世。她曾说:“孩子一定要读书,读书才有未来。但人品在读书之前,人品不好,读再多的书也没用。”为了不让孩子分心,她从不提生活的苦楚,所有农活儿自己揽下。别人家因为孩子多,女孩儿早早辍学,她却坚持供女儿读到了医科大学。三个孩子都有出息,身上都有着自立自强的韧劲。
比读书更重要的是做人,“感恩奉献”是奶奶留给家人的另一笔精神财富。能够在困难岁月守护这个家,也离不开全村老少的帮扶。也许是一担水,也许是一碗粮食,感念于这份情义,奶奶常教导我们,要记着这份恩情,尽可能帮助有困难的人。
在我的印象中,玉棵家是村里困难的家庭。当时我在村里上小学,奶奶做好了烩菜,让我端着一碗送到玉棵家。玉棵家在村东头,我家在村西头,一趟少说两公里,来回一个小时,回来午休时间都不够,而我还饿着肚子,这一趟是非常不愿意去的。奶奶却对我说,做人要懂得感恩,学会先人后己,玉棵家孩子多,我们能帮忙就一定要帮。这样跑腿的经历还有好多回。村里还有一名聋哑人,奶奶也常帮他补鞋、补衣服,有食物也会匀一些给他。
这份骨子里的坚强与善良伴随了奶奶一生,也成了清廉家风最初的“种子”。
父辈们没有辜负奶奶的期望
因为奶奶的言传身教,三个孩子都用功学习。伯伯秀中和姑姑秀兰都是高才生,参加工作后,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廉洁奉公,心系家乡。伯伯当时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工作,兢兢业业一干就是43年。当时,干部要求下乡半年,伯伯毫不犹豫申请回到士集村,服务家乡人民。那时交通不便,从村到县城两个多小时的河槽路,全靠步行。在半年的时间里,伯伯腿也走肿了、脚也磨破了,在他的帮助下,村里实现了自来水代替扁担担水、电灯代替煤油灯、公交车代替毛驴车的大变化。
姑姑毕业于医科大学,她医术精湛,常有病人表达感谢之情。但姑姑始终坚持原则,不忘医者仁心。每次姑姑回到村里,总是热心义务出诊。
可以说,我的父辈们都没有辜负奶奶的期望,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才让良好家风传承下去。
从自立自强到感恩奉献
奶奶的教育,伯伯、姑姑的引导,让家风的旗帜传承到了我辈手中。
我12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我是跟着奶奶在士集古村长大的孩子。感念于奶奶的付出,敬佩于奶奶的精神,我也努力为奶奶分担一些生活压力。奶奶从不允许我耽误学习时间,我就利用周末捡黄豆、刨土豆、拾柴火、捡牛粪……想尽办法挣口粮,减轻奶奶的负担,扔掉所有的虚荣心,筑起心中的自强梦。
这份自立自强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走出士集村,通过多年奋斗我成为了国有大型企业的骨干,又从零开始,自己创业。但无论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伯伯总是教导我莫忘家风,不管走多远、飞多高,都不能忘了养育自己的故土,不能忘了患难与共的乡亲。在外面见世面、学本事最终还是要回到生养自己的家乡,为家乡人办实事、谋福利。
于是在有了积累之后,我又回到了士集村,参与古村改造,挖山崖、整河槽、筑围墙、修河坝、栽树木、通水电、铺道路……只是没想到在这个过程中开发出了天然矿泉水。如何依托好水质,唤醒千年古村,建设“五台山·士集康谷”品牌,让奶奶当年那个“自立自强,感恩奉献”的朴素期望,成为承载更多家庭幸福的致富梦想,也成了我最重要的人生奋斗目标。
(智 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