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文明薪火 温暖大美山西

指导 山西省文明办

主办 科学导报社

品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品读 >> 文章详情
往事如烟中几位亦师亦友的前贤 ⑥
“山药蛋”社长姚文锦
文章来源:《文明山西》周刊     时间:2022-09-23      

  印象中姚文锦当山西人民出版社领导的时间很长,现在一查才发现他担任社长是1988年到1990年,不足三年,之前在山西出版总社与山西人民出版社合一时他是总社副总编。可见,人们容易记住的是某人干过什么,却不会记住他当过什么,机构的分合变化是上层的事,或者说是为了管理,这与老百姓亦即具体干事者来说,没关系也没感觉。

晚年姚文锦整理旧作_proc.jpg

晚年姚文锦整理旧作

  姚文锦当领导那段时间我也在出版社工作,但谈不上熟悉,见面问候而已。这因为一来他不是分管领导,二来我也不善于靠近领导,不懂去汇报自己或报告别人,所以那些年进他的办公室似乎没超过三次,听他讲话主要在大会上。要说印象,姚文锦不像个厅局级领导,如果去演电视剧,由他饰个当年的农村人民公社主任,估计都不用化妆。

  姚文锦的特别之处还真不少,他极少穿西装、夹克之类,老是半新不旧的中山装,鞋是尖口布鞋,就没记得他穿过皮鞋。这身衣着别说与外地出版社比,就是与山西当时教育社、文艺社、科技社、希望社的社长相比,也是截然不同的。他是山西浑源县人,此县属于大同地区,或者叫雁北地区(雁门关之北),他一直保持讲方言的习惯,多年未变。1987年华北五省出版界在天津举办华北书市,各省的出版“首长”都到场了,山西是姚文锦。参会的张大同后来有段回忆,不妨借用在此:“我们山西出版总社的一位领导是用方言讲的,山西来的人听习惯了,苦了其他几个省市自治区的工作人员,他们带着迷茫的表情问:‘他这是说啥呢?’答:‘问那么多干啥,好好听着就是了,重要的是要深刻理解。’又问:‘怎么你们的领导说话用方言?’答:‘这你都不懂,你看老一辈革命家,哪个不是用方言说话呢,没见识!’”

  姚文锦讲话不仅用方言,还比较诙谐,不时冒个比喻句、歇后语之类。那些年还没全国性的图书评奖,但地区性的不少。如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社科书评奖等。有次在大会上,姚文锦介绍刚参加评奖的情况,说到山西有本精装书内容很好,但装帧不理想,是去掉封套才引起大家关注。他说:“人家是打扮上新衣裳去招摇,我们是脱衣裳才显摆,大家说,以后老这样不行吧?”还有次给省委书记李立功汇报,书记肯定出版社的成绩,姚文锦表态中说:“我们要小母鸡下鹅蛋,憋上劲地干。”如此正经的场合也用上比方,这大概也就是姚文锦。

  也许因为接触不多,所以有限的接触往往更让人难忘,特别是涉及到自己时。记不清是1987还是1988年了,春节过完上班后,姚社长到各部门探望大家(那年头还有这么个规矩),见到我,他说:“房子还没给你解决,我记着呢,争取今年。”当时,住房是我很头疼的事,调出版社的目的中就有分房,但孰料我来时就已完工的一栋宿舍楼三年了还在搁置,我心中不能不焦虑,但此事我从未去找过社长,所以社长的简短一句话使我顿生感激。大约是1994年,又要评职称了,我申报副高,姚文锦是评委之一,由于他长期主持人民社工作,他在评委中无疑具有更重的份量。风传有人提前找评委了,我没动,不是眼中无评委,而是真不知该如何去找。一天,在院里遇上了姚社长,聊两句后他突然问我:“你是不是还有什么话要和我说?”我说:“没有啊。”他说:“不说说你职称的事儿?”我一下愣了,他不等我回答,紧接着说:“你放心,我是哑巴吃饺子肚里有数,这一批中你不敢说排第一,但前三名大概总在。”我赶忙说:“谢谢,谢谢。”事后让我纳闷的是姚文锦从哪考察过我的,对我如此,对其他人难道不是也会如此吗?如果说过去对姚社长是尊敬的话,现在是真的敬畏了。这事我从没对人讲,而对姚文锦来讲,他也未必记得,这种事对他肯定是太平常了。

  姚文锦主政出版社时的成绩,人们普遍知道的大概是两条,一是抓好选题,使山西人民出版社的图书从品种到质量都有了大的提升,《世界图书》杂志1982年就刊发评论文章,将山西人民出版社誉为“黄土高原上的文化传播者”。二是抓了课本的印刷,着力解决纸张、印刷方面的短板,保证全省中小学课本“课前到书”。课本是当时出版社的经济支柱,在已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政策下,抓钱是社长的重头戏。然而,姚文锦还做着一件当时没什么而日后见功效的大事,就是人才的引进、储备与培养,例如大学生的招进,最多的一年进过11人。这自然不能全算姚文锦的功劳,但他在决策中发挥主要作用是肯定的。30多年之后,已担任山西教育出版社总编的刘立平写道:“到现在我也不明白,当时的领导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一下子招进这么些人,莫非领导早就预料到这一批人里藏龙卧虎,日后终将成为山西出版的栋梁?”

  姚文锦的家乡是经济贫苦、文化贫瘠之地,只上过五年小学的他先当村小学的“孩子王”,后成为解放区县政府教育科的视导员(就是跑基层的科员)。1951年,20岁的他写了一篇《农忙时期如何巩固儿童》的文章,登上了《察哈尔教育》月刊,这使他一下在县里出了名,也由此开启了从业新闻的人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是雁北记者站的主力,是《山西日报》名记者之一,关于雁北的消息、通讯、评论多出自其手或有其参与。离休之后,姚文锦把还能找到的旧作,删去“一些转瞬即逝的全国政治事件的表态活动等应景之作”(姚文锦语),整理出160多篇,分为“组织起来、奋力抗争、社会一瞥、人物风貌、批评议论”五部分,汇为厚厚一册,书名《回望昨天》。新闻本是“易碎品”,时过境迁,除了研究者,难有兴趣与时间去翻阅,起码我是如此。但姚文锦在这本书的许多篇中加了“著者批注”,颇有意思,这部分文字,既写了个人经历,如差点被定为“右派”的往事,也写了许多报道形成的前因后果,留下了历史的、社会的、民俗的珍贵点滴。为证明此言不虚,不妨略摘两段:

  “由于多年行政规划的隔离,日军侵占期间,更将雁北划出中国,成为蒙疆政府的辖地,所以,1953年春,当回归山西省建制以后,来自雁北的一批劳模出席省劳模大会时,男的每人一袭白板子老羊皮袄(雁北气候冷,又多年缺棉布,白板羊皮是每个成年男人的必备),女的有穿大红花布棉裤的(这种布别处一般做被面),奇异装束成为太原街上惹人注视的一道风景。”

  “如在婚姻观念上,新中国建立初期,雁北各县即有民谣:‘宁嫁个黑鬼(指大同煤矿矿工),不嫁个县委’、‘宁嫁个顶灯儿的(矿工),不嫁个当官儿的’。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中,在各级干部中,在各级劳模中,工人、农民都占有绝对优势。当个工人是很体面很光荣的。现今的企业工人,进城打工的农民工的社会地位,与那个年代是无法相比的。”

  姚文锦2012年3月31日写完“前言”,5月31离世,没看到此集的印成。他的一位老朋友贾春太写《悼名记者姚文锦》一文作为此集之序,序中以“山药蛋”风格、“山药蛋”语言、“山药蛋”深度、“山药蛋”品牌、“山药蛋”“精神”为小节标题。

  于是我想,本文就以《“山药蛋”社长姚文锦》为题,应该也说得过去。

  (孙 琇)

责任编辑:刘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