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 山西省文明办
主办 科学导报社
通过家乡亲友,收罗了一些图书,都是关于家乡的,装了满满一个大拉杆箱,好重,翻来覆去挑选了好一阵,一本都不舍得,全部带回了北京的家。书柜小,只能采取排除法,腾笼换鸟。家乡的图书摆放好了,是在醒目的正中间。
有书了就要看。地方史志、民俗文化、乡村记忆、伞头秧歌、碛口民居,一本一本慢慢翻,原来家乡出版的图书竟然如此内容庞杂、详实丰富,一些还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历史意义。特别是文化志,上下两卷,300万字,完全称得上是皇皇巨著。仔细研读,说文化又不单纯是文化,也没有脱离文化,在文化发展脉络中看到了历史、看到了特征、看到了奋进。而文物志,让人转变了一些不全面、不正确的看法,原来家乡的万条沟壑有万个故事,黄土地上满是久远与凝重。
家乡属于山区,自然条件不佳,人口众多,一直为生存而奋斗。如今,随着大形势,情况大变样。高层住宅楼应有百座左右,公园从无到有,布局合理,特色鲜明,拦河蓄水修了几公里的河堤步道。还有了第一座立交桥,尽管小也有突破意义。城区面积不断扩大,移民小区建了几个,新城规模逐渐拓展。一些城市设施越来越完善,集中供热、天然气入户、出租车规范、公交车大量增加……特别是孩子们的普通话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主要是生活环境、学习条件让孩子们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红利,这也是衡量一个区域经济社会文化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有了社会经济基础,文化事业突飞猛进,这些书籍的面世,仅仅是一个方面。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电影公演了,排练的歌舞剧搬到国家大剧院,各种类型的学会、研究会、研究中心,组建了不少。一位多年的老相识,说他正在组织人员对一专项问题寻求突破,要在原有材料上挖掘出新东西来。
考学离开几十年,对家乡其实不了解,有时几年也不回去一次,即使回去也是走马观花,其他渠道同样非常有限,以至于家乡变得很是陌生。其实,家乡的重量在心里依然很重很重,只是忙于所谓的“日月”而有些不外露罢了。
我在官网上关注,在“贴吧”上关注,在卫星地图上关注,虽然没有去过几个地方,但家乡的区划地名、河流山峰、交通特产,还是知道一些的。大多数是一个人在浏览、收集,很少去打扰别人。手里有一本1994年版的地方志,这要感谢老邻居,他是这书的负责人之一。手里还有一本民国版地方志的校注本,是自己网购的。听说又有新的地方志要出版,我已迫不及待,购书卡已经准备好了。
走得越远,家乡看得越近;走得时间越长,家乡越清晰。家乡的亲朋好友,你们谁还有关于家乡的图书,不管是正式出版物,还是供内部交流用,不管是单位编纂的,还是个人辑纳的,我都想要。
我不怕书重,再重也没有家乡重。
(高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