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 山西省文明办
主办 科学导报社
续西峰(1880——1926),名桐溪,崞县(今原平市)西社村(今属定襄县)人,自幼聪颖好学,才华过人,名满乡里,是辛亥革命先驱、民国期间华北革命巨子。
我是定襄县西社村人,20世纪80年代毕业于太原工学院水利系,虽然没有从事水利工作,却对水利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每到一地,总是观察山势,寻找河流,了解水质,辨其利害。退休后,闲暇之际,我又一次来到界河铺,站在滚水坝上、引水渠口,看到滚滚河水顺渠而下,浸入良田,不由想起了在民国初年复开广济渠的续西峰先生,并查阅相关资料写成此文。
广济渠横贯定襄境内东西60里,灌溉定襄10余万亩土地,沿渠40多个村庄数万百姓受益。每到春夏,哗哗渠水浸润农田,绿油油、密扎扎的庄稼寄托了庄户人无尽的希望。到了秋天,一望无际的田野,一派丰收景象,金灿灿的玉米、红彤彤的高粱堆满了院落场面,喜煞农家。望着这丰收的果实,乡亲们至今都在感恩一个人——续西峰。正是因为续西峰筹集款项、动员民众、力排万难,复开广济渠,才使旱地变水田,低产变高产,造福百姓百年之久。
滹沱河发源于忻州市繁峙县泰戏山桥儿沟,流经繁峙、代县、原平、忻府、定襄、五台等六个县(市、区),经河北最终汇入海河,是海河的第一大支流。在流经忻口、界河铺时,受山势隔阻,水位提高,形成自然拦河取水地形,只要开口取水,便可利用地势落差形成自流灌溉之便利。为此,历史上曾多次在此地开渠引水。早在北宋仁宗时,邱村大户尔朱氏就曾筹开,但乡人以为他要谋取私利,无人支持,事未成。金世宗时,无畏庄村富户乔信武又发起开渠,半途起了官司,乃罢。至金章宗时,横山村人齐全美又想按照乔信武旧迹重开,又遭顽劣势力阻挠而告吹。金亡后(蒙古尚未进入中原),州同(州的副职),定襄横山村人李子成总结前三人经验教训,努力取得乡绅和民众支持,历时三年,将渠修成,叫滹水渠,可灌溉土地一万多亩。金代大文学家元好问《创开滹水渠堰记》有详细记载。后因地震,毁于元至正二年四月。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新任赵继普知事到任,看到当地盐碱茫茫,旱地不能灌溉,水地不能下脚,地薄产地,民皆流离,力求增产之策,决心再修复和延伸滹水渠。历时近一年,总计用工37000多个,折费银1100余两。谁料,渠成之时,康熙二十一年十月初五日晚未时大地震,渠堤毁于瞬间。赵继普再次捐银百两,亲自到渠上劝说民夫,开导民心。又数月,渠复成,通流40余里,可灌溉土地3万亩。由此,后人给渠取名为“赵公广济渠”,简称“广济渠”。该渠到乾隆初年废弃。之后,虽有地方官员、士绅乡民倡议复开,清政府也于1880年(光绪六年)命令山西巡抚曾国荃筹办,曾派荣古春会同忻州知州方茂昌、定襄知县郑继修认真履勘,后以“该渠界连三属(县),人民众多,此争彼阻,容易酿成械斗重案,过去几次有人要求复开,上控到省到京,几朝均禁开渠”为由,建议禁止开复,清政府也只好作罢。山西咨议局议长、翰林梁善济(崞县北社人),也曾三次倡议修渠,因忻州白村村民阻拦,未能成功。到民国初年,该渠因用水纷争及战乱,几开几废,已荒废近二百年。
续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