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文明薪火 温暖大美山西

指导 山西省文明办

主办 科学导报社

品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品读 >> 文章详情
身边的精神宝藏
——致敬蒲剧著名表演艺术家张庆奎先生
文章来源:《文明山西》周刊     时间:2023-04-21      

    对于70后的我来说,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讲起十三红的故事,那个时候只觉得这个人很了不起,才十三岁就唱红了。没想到在2023年的春天,我有了一次全面了解十三红张庆奎先生的机会。

  张先生出生在吴村镇屯里村。镇党委政府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定深挖十三红文化品牌,在屯里村开发一系列戏剧文化产品,进一步宣传张先生的事迹,并推动屯里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道腔文化的发展。

  我有幸被邀请加入筹划组,负责整理张先生的故事,形成文字材料,设计制成展览版面,作为蒲剧名家张庆奎展厅的一部分内容。

  镇政府从各方面搜集来的资料很多,厚厚的,一沓一沓的。

  当我耐心细致的看完这些资料后,张先生的形象在我脑海中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高大。

  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了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品质,尤其是他特别能吃苦,特别善于创新的精神。

  张先生的童年非常地贫困艰苦,但他从来没有怨天尤人,凭着自己的刻苦,一步步开创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他出生于1925年。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旧社会,他家非常贫穷,根本供不起他上学,小小年纪就随着父亲到处漂泊。

  七岁时就在戏班里跑龙套,坐开场,演丑角,被人们呵来骂去,吃不饱,穿不暖,但他却坚持刻苦学艺,毫不松懈,为自己的人生逆袭抓住了一次重要的机会。

  为了能演上须生,11岁的他偷学师傅的技艺,先是躲在角落里偷听偷看,再在没人时,别人入睡后,偷着反复练习,没人帮助,没人指导,更没人鼓励,,一遍又一遍,一天又一天,全靠他的勤奋,他的努力。

  一天,戏马上要开演了,原来的须生却突然不告而别,班主急得团团转。这时,他毛遂自荐,顶了上去,圆满地完成了表演。得到了班主、师傅、观众的认可,才走上了专攻须生的道路,这是他人生一个决定性的转折。

  张先生练功有个特点,那就是“三练”:即早上别人没起床时练,中午人们休息后练,晩上大家睡了觉还练。几十年来坚持始终,从未间断。

  1942年受冤,被当成汉奸,关在监狱里,他还坚持练功。解放后,进京表演期间也毫不松懈。

  他的代表作《三家店》,剧中人物秦琼有一个绝招——刹手锏。因为表演难度大,很多演员表演时都删去了这一段。但他不但不删,还增加难度系数,成为他的绝招。

  他每次练功都用真锏,十几斤重,右手抛上去一两丈高,空中转三圈,再用左手从背后接住,刚开始常常掉在头上,砸到背上,身上青一块紫一块,体无完肤但他仍然坚持了下来,苦练九个月,终于成功。

  在他身上闪耀着的,最可贵的精神品质,当属创新精神。

  旧社会的艺人,学戏都是师傅口传心授,循规蹈矩者很普遍,但是张先生在表演中却能根据剧情,人物的不同进行创新,并且一直坚持下来,实在难得。

  旧剧《杀庙》唱到韩琦二次进庙时,要有一个憋脸的动作,把脸拘得紫青,常有老艺人憋死在舞台上。年仅13岁的他唱到此处时,改用了颤脸摆须动作,不仅省气力,而且气氛更浓,效果更好,赢得台下喝彩声一片,久久不息,一举成名。

  还有张派“徐策”的成功,《徐策跑城》本来是闫逢春先生的杰作,他唱到哪里红到哪里。后来张先生根据自己对徐策这个人物的理解,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徐策当时的心情,结合自己的艺术特点,排演了十三红版的《徐策跑城》。生动地表现了徐策锄奸胜利在望,欢乐的心情,其步态悠然自得,节奏舒展,更加符合他作为忠厚长者的性格特征。赢得了群众广泛的喜爱。

  现在回想起小时候看的这段儿(虽然已不是张先生演的),但真是那么回事儿,真好!

  张先生演现代戏是蒲剧第一人,演得最早,最多,最负盛名。

  1955年,周总理在戏剧上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既发展古装戏,也要搞现代戏。

  许多人认为,蒲剧这个剧种不能表现现代生活,演起来既没口条,又没玉带,没个招呼头儿,弄不好名演员的牌子也砸了。

  为了歌颂党的恩情,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张先生挺身而出,饰演了第一部现代戏《不能走那条路》,获得现代戏演员奖,从此开拓了蒲剧演现代戏的新路,先后演出了《中秋之夜》、《白毛女》、《朝阳沟》、《红灯记》、《沙家浜》等30多个剧目,其中,《红灯记》中,李玉和的饰演非常成功,深入人心。他被人们称赞为“党的红色宣传员”。

  张先生非常善于博采众长,兼容并蓄。

  解放后,他加入了识字班,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文化水平地提高,为他的创新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源泉。

  他先后学会了京剧,豫剧,秦腔等剧种的唱腔,不断研习,琢磨,借水浇花,在蒲剧唱腔慷慨高昂的基础上,注入婉转柔和的成分,形成独特的“张派”唱腔,并增加优美的舞蹈动作,开创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为蒲剧艺术的殿堂盛开了一朵新花。

  在今天物质极其丰富的年代,有些孩子被长辈们呵护有加,如同生活在蜜罐中,全然不知吃苦为何物,生活中有一点点挫折,就觉得仿佛是世界的末日,就做一些极端行为。此时,学习张先生特别能吃苦的精神非常有必要。

  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征程上,创新精神尤其重要。现代科技离开创新就等于失去了生命。张先生生于旧社会,尚能如此善于创新,我们岂能固步自封,安于现状。

  张先生是我们身边的榜样。他的精神品质如同一座宝藏,亟待我们发掘、宣传、学习,并践行之。这定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作者系吴村联校教师 杨 宏)

责任编辑:梁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