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文明薪火 温暖大美山西

指导 山西省文明办

主办 科学导报社

品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品读 >> 文章详情
夏门梁家
文章来源:《文明山西》周刊     时间:2023-08-04      

81.jpg

2.jpg

  梁中靖 (1765~1833)字与亭,号秋园,山西灵石夏门村人。清嘉庆三年(1798)中举,先后在吏部、都察院、大理寺、光禄寺、太仆寺等任职,官至二品。曾任浙江道、山东道、京畿道监察御史。

  山西省灵石县夏门梁家在明清时期为灵石四大家(夏门梁家、两渡何家、静升王家、蒜峪陈家)之一。

  灵石县家族众多,有“四大家、八小家、七十二家毛毛家”之说。夏门梁家何以成为灵石县四大家之一呢?

  一是勤劳吃苦,仅几年功夫就从一无所有,成了粮满仓的殷实人家。

  明嘉靖年间,梁家始祖梁福山(字厚光)从陕西渭南(今陕西渭南市)迁至灵石县街北里夏门村(今灵石县夏门镇夏门村)居住。千里迢迢逃难而来,一家人住在夏门村东头的一间透风漏雨的土地庙里。梁福山一家人勤劳吃苦,在汾河弯里筑坝漫地,引水浇田,由贫穷过上了富有的日子,成了夏门乃至灵石地区的殷实人家。

  二是家国为怀,体恤民情,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做了许多善事,为世人所称赞。

  据1934年《灵石县志》记载,经数次灾荒,全县当时计两万余户,十室九空,自顾不暇。夏门梁氏家族众人,在灾荒之年,怀抱同情之心,积极主动捐赈救灾。据统计,在康熙年、乾隆年、嘉庆年间,全县捐赈者共138人,捐银39219两,捐谷(米) 996石。其中,夏门梁家就有32人参加捐赈,捐银9600两,捐米100石。九世梁彩山、梁绘章,十世梁仰鸾三次捐银,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八世梁元熙已故,其妻冯氏主动捐银1700两,记载于史册,成为夏门梁家的荣耀。

  夏门梁家人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桩桩事迹,载入了史册,历史不忘,人民不忘。

  三是播撒知识的种子,培育一代栋梁之才。

  随着家境的富裕和视野的开阔,梁家人认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从梁枢(字斗文,梁氏七世二支二门)开始倡儒重教,家族逐渐形成了读书的风气,并捐资独修灵石“竹林书院”(即现在的灵石第一小学)。梁中靖(梁氏十世二支二门)考中进士后,以候选知县在家居住8年。其间,继承先人遗志,在自己居住的“栖吾身”院里开办义学,招收族中子弟、村内儿童读书作文。

  梁家先后有28人从事教育(教谕、训导、私塾授教的老师)仅在山西境内史料记载就在怀仁、繁峙、右玉、应州、浮山、高平、定襄、垣曲、太原、临汾等地,播撒知识的种子,培育一代国家人才,得到了百姓的赞誉。

  四是济人之急,建茶亭方便来往行人,植树美化,“夏门春晓”成一景。

3.jpg

“夏门春晓”题匾

  梁仪凤(梁氏三世二支二门),业农起家,慷慨好义,勤俭持家,常以所积济人之急。万历三十八年,邑大饥,仅留终岁之用,其余尽数赈灾。

  梁维屏(梁氏四世二支二门),独出己资,筑堡与北岭上,寇不为害,夏门村多石田地,常苦旱灾,慷慨出资百金,凿石穿渠,引汾水以灌田。其弟国祯、天笃各捐金供给工资,计灌溉良田二百余亩。

  梁谦(梁氏七世二支二门),于康熙庚子岁饥出资三百金,赈贫每冬施棉衣,又在秦王岭建茶亭一所,以便往来行人憩息。

  梁焕(梁氏七世二支二门),自费三百余金,设渡船于古峪,后子二滩。后又易舟为梁,行人称便。

  梁绘星(梁氏九世二支二门),凡人有急难,不惜财力以济之。

  梁塶(梁氏九世二支二门),夏门村北文殊原山路崎岖,往来行人艰于跋涉,独出己资于适中处所建立茶房,冬夏煮茶,以利行人。又于村中设立义塾,延师教读,俾无力读书者皆得入焉。其他修桥梁,立义田,诸善事甚多。咸丰年间,晚年意欲独力捐修书院,因病未果,瞩俾后人务成,即“竹林书院”。

  梁象斗(梁氏十一世二支二门),夏门村为西南乡来城要道,官路被水冲坏,捐资修整,喜好培植树木,夏门后庄一带桃杏梨果甲于全县,并成为灵石八景之一“夏门春晓”。

  梁希曾(梁氏十三世二支二门),修村中道,路人歌颂。

  以上均见1934年《灵石县志》第九卷《人物志》记载。

  夏门梁家勤劳创业,无私贡献;勤奋读书,培育人才;勤政为民,乐于奉献。

作品.jpg

梁中靖故居

  清道光三年(1823),榆次东双村13岁民女赵二姑被村痞阎思虎强奸,此案按照清朝法律,本应处斩。但山西官员层层受贿,相互勾结,最终威逼赵二姑血溅公堂。

  时任监察御史的夏门梁氏二支二门的梁中靖,接到赵二姑家人的控告后,经微服调查,确认是一起冤案,冲破层层阻力,力主为民伸冤,坚持执政为民,两次上奏道光皇帝。之后,道光帝五次下旨,终将该案平反伸冤,阎思虎依律被斩。因官官勾结,酿成惊天大案。山西巡抚、道台、太原府、榆次县七个官员被革职查办,朝野传颂,从京城到山西,沿途唱响:

“山西灵石夏门村,

出了个清官梁中靖。

梁中靖,赛包公,

一锤子砸翻七颗印。”

  此案声震朝野,名传天下,记录在《清实录》《清史稿》《榆次县志》《灵石县志》《山西大典》《山西省志》等。翌年春,梁中靖请假回乡养病,病逝途中。柩车所至,百姓争相祭奠。他的同僚、京畿道监察御史韩克均为其撰写墓志铭:“灵石之秀,笃生斯人。孝于为子,忠于为臣。其言谔谔,其容恂恂。十年台谏,为国为民。”

  山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出版《山西省廉政文化地图》,收录了历史上13位山西籍直臣廉吏,梁中靖以“反腐典范、倡廉楷模”列在其中。

  梁芹芳(字泮馨,生员,梁氏十四世二支二门人)。

  1934年《灵石县志》记载,梁芹芳为“考取区长、清代附生”“夏门村村长”。在职期间管辖夏门、梁家圪塔等10个村,主要是“催办地粮等项”并“管理地方公事,纠察奸佞”。由于在职操劳为民,深得民心爱戴,所管辖10村为其赠送“劳朴可钦”牌匾一块。

  距夏门村五里地的梁家圪塔村有座砖拱汾河桥叫永济桥,是夏门、后庄、梁家圪塔和夏门北山村民去灵石县城往返的一座跨汾河必经之桥。因多年失修,桥面坑坑洼洼,破损严重,路人车辆难行。1923年,梁芹芳和士绅蔡启源、李润、李希泌响应县长骆公斐的邀请,捐银一千元,于1928年兴工修理,数月竣工,永济桥焕然一新,被行人称赞,勒石记功。

  1915年,梁芹芳与梁庭棠(梁氏十三世五支)重修《夏门梁氏族谱》(敦睦祠堂藏板),为夏门梁家记下了寻根传承的史料。

  1934年,灵石县重修《灵石县志》,梁芹芳担任执事与采访,与时任县长李凯朋、山西省政府委员兼实业厅厅长耿步蟾等29人精心编纂,完成了《灵石县志》十二卷的重修工作。

  梁子言(字兴诗,梁氏十五世二支二门),早年考入太原国民师范,毕业后返县任教,并任县牺盟会宣传部长,介绍一批爱国学生胡正(《汾水长流》作者)、肖虹(原名郭九莲、太原市人事局副局长、原副省长赵军夫人)、裴光(曾任沈阳军区政治部主任)等参加了革命,1952年10月,当选为灵石县副县长。

  从1952年到1961年,梁子言先后5次在县人代会上当选为副县长。他多年分管文教工作,10年的副县长生涯,呕心沥血,任劳任怨。为了提高灵石县的教育水平,他跑上跑下争取领导支持和财政投入,忙前忙后引进人才,为知识分子创造宽松的环境。为了完成修筑灵回公路,他以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吃住在工地,半年没有回过一次家。1954年,他检查出患有肺结核病,一直到1962年,都不顾医生的叮嘱,不接受住院治疗,不搞特殊化,不接受领导“特需供应”。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工作,和家人一起吃胡萝卜缨缨、白菜帮帮,吃谷糠、吞野菜,以一个普通群众的身份与民同甘共苦。

  1962年,在艰苦环境下,梁子言终因肺病复发,医治无效而过早地离开人世,终年48岁。

  48岁的人生并不算长,但如果用毕生的代价去衡量,那梁子言就是为教育事业奉献终生的长者。

梁佳华 梁清亮

责任编辑:刘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