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 山西省文明办
主办 科学导报社
课程设置打破旧规定,不读四书五经,不写八股文,而以《民报》《铁券》等策论为主题,以兵法操练为主课,以格致(常识)、史地为副课,每天下午由武术教师温大有(东社镇人)教授学生拳术,同时还设有摔跤、踢球、射击等课程。如同续琨先生在《莺舌集·横道谣》中所回忆的:“角抵相扑较低高,大计扳腿宋四绞”“黄口孺子习兵操,凌晨跑步堡城壕”“课毕纷纷操场走,汗流浃背学高俅”……是当时学校生活的真实写照。
川路学堂西大教室(老照片)
续西峰和老师们还经常举办演讲会,组织学生参加,到邻近村庄作救国演讲,扩大革命宣传。为了开展体育活动,每年都要举办运动会,主要有赛绳、跳高、跳远、三足竞走等项目。还定期与五台县东冶镇沱阳学堂、定襄县两级学堂联系,研究新式教法,以提高教学质量。这些活动,都为培养革命人才,为日后忻代宁公团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1911年11月,续西峰在西社成立华北地区革命武装——忻代宁公团。川路学堂学生纷纷要求参军。40余名学生组成的忻代宁公团学生队,由续人龙(西社村人)任队长,随团参加了北伐大同之役,并坚守大同42天。南北议和成功,忻代宁公团撤回驻防后,学生兵有的留在部队,有的回到川路学堂继续学业。
川路学堂从1906年创办到1945年停办,历时40年,经历清末、民国、抗日战争等,饱经沧桑,艰难探索,在风雨飘摇中发展壮大。七七事变后,日寇入侵华北。在忻口战役期间,学校迁至西同川尚义村的柏塔寺。同川地区被日寇占领后,学校一度停办。1941年学校恢复后,又迁回宏道镇,对年久失修、惨遭破坏、破烂不堪的学校重新修缮,得以复学。1945年内战又起,学校再次被迫停办。1946年,宏道镇及西社、贾庄、北社西、北社东、南社、东社等村从崞县划归定襄县管辖。1948年,定襄县政府在原川路学堂旧址设定襄县第四高级小学校,不久改称宏道高级小学校,校长为梁麦川(北社西村人),直至1953年改为宏道完全小学校。之后又改成宏道学校、宏道初级中学校。
《民报》
川路学堂聘用进步教师,改革教材教法,培养革命人才,在学校里秘密传授学生兵法,将《民报》设为必修课,宣传驱除鞑虏、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思想。没几年,这所学校声名远播,学生蜂拥沓至,集中并培养了一大批有志向、有文化、有担当、勇奉献的热血青年,成为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民族独立、共和国建立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作出了重大贡献。
早期毕业的学生有续范亭(西社村人,历任国民革命军新一军中将总参议、第二战区战地动员委员会主任、山西新军总指挥、晋绥边区行署主任兼军区副司令员)、续庭梅(西社村人,后任大同骑兵司令部军法处长、晋绥骑兵司令部少将代参谋长)、续琨(西社村人,后任台湾铭传商专教授)、续光清(西社村人,后任台湾屏东农专教授)、续汝楫(宏道镇北街人,后任山西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兼中将保安司令)、刘定安(见前述)、刘峰炎(西坪村人,后任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解放后任太原市第三完小校长、太原市房产局局长、民革太原市主委、太原市政协副主席)、温先觉(宏道西街人,天津橡胶厂党委书记)等。后期的学生有胡仪生(贾庄村人,曾任陕西省总工会主席)、侯富楼(南白村人,曾任第二炮兵司令部政治部主任)、续志达(西社村人,曾任解放军炮兵第62师师长)、续纯实(西社村人,曾任山西省科委副主任)、续先(西社村人,曾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电公司副总经理)、续吉庆(宏道南街人,曾任解放军炮兵指挥学院参谋系副主任)、续健文(宏道镇北街人,曾任北京军区工程兵大队副大队长)、刘文亭(西平村人,曾任国家信访局局长)、张有福(北河底村人,北京大学教授,著名俄语翻译家)、谢绍昆(宏道镇西街人,曾任山西省冶金工业厅厅长)、温象宽(宏道西街人,退休前为山西中医学院教授)、刘叔和(沟北村人,退休前为山西矿业学院教授)、李复民(平东社村人,曾任第二炮兵指挥学院军级教授)、续文山(西社村人,曾任解放军292医院副院长)、续叶琴(西社村人,曾任山西省广播电视厅副厅长),等等。
一代豪杰续西峰创办的川路学堂,距今已逾百年历史。时过境迁,川路学堂早已物人皆非,但在当地人们的心目中,仍难以忘怀,不仅在当地开拓了现代教育之先河,更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或模范人士。川路学堂和续西峰一样,早已成为令人仰慕的一座丰碑!
川路学堂的原址上,现在建起了一座自动化教学的学校,即定襄县宏道初级中学校,设有教学班12个,教职工47人,专任教师43人,在校生800余人。而今,校园实现了硬化、绿化、亮化、美化。这所百年老校,到处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彰显着澎湃的青春活力。(续晋一)
(本系列至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