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文明薪火 温暖大美山西

指导 山西省文明办

主办 科学导报社

品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品读 >> 文章详情
教学生涯的引路人
文章来源:《文明山西》周刊     时间:2025-03-07      阅读数:683
《文明山西》周刊

  “课堂精彩稠,教苑居鳌头。桃李争芳艳,风流传九州。”这是1989年解凤梅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山西省学科带头人时,我为她题赠的一首小诗,表达了对她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我和她是同事,是挚友,也是师徒。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虽然强调的是个人的努力,但也说明师傅的重要性。解凤梅就是我教学生涯里有幸遇到的引路人。

  我是1982年从霍县调回翼城二完小时与她相识的。她高高的个子,一头乌黑的长发(现在快七十岁了,依然是一头乌黑的长发),穿着朴素,但脸上有自信,眼里有睿智。她也是恢复高考第一届学生,在临汾师范读书期间,就是学生会干部、通讯组成员、广播站播音员,非常有才华,毕业后被分配到二完小。因她教学成绩突出,好多人都找着要把孩子放到她班里,学校还经常让她讲公开课。我刚到学校没几天,就听了她一节公开课。她那精彩而富有魅力的语言,漂亮而整齐的板书,自然大方的教态,时而宁静、时而活跃的课堂气氛,把握得恰到好处的下课时间点,让我又敬佩,又羡慕,更享受。

  我又有幸和她同在一个年级组,我未婚,她丈夫远在西藏支边,因此我们很快就成了闺蜜。每晚我就到她宿舍(也是办公室)和她一起备课,一起批改作业。在认识她之前,我上课非常随意,随意讲,随意写,随意擦,随意抽学生回答问题,因此不仅是一言堂,还常常拖堂,下课后还落一身粉笔末。因我没有实习过一天,就直接从学生变成老师,所以不知道怎么上好课。正是和她一起备课时,才真正学会了怎么写好教案,怎么上好课。

  第一次和她写教案时,我写上课题,就拿着参考书直接抄写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她说:“不着急,设计一下导语吧。”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导语”一词,本能地“嗯”了一声,表情告诉她:这也需要设计?怎么设计呢?她笑着说:“必须的,可用作者的一首诗、或课文中图片、或几句优美的语言导入都行,这次就写几句话吧。”说着她就刷刷写了一段很有激情的话。我一看心悦诚服地说:“这好!好像一下就把我带入到课文,带入到课堂。”她说:“导语就像作文开头一样,要像凤头,要精彩,要有吸引力,要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听后很受启发,并在以后教学中努力实践。实践证明好的导语确实能一下收回学生的心,一下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每个章节是老师读,还是学生读;是范读,还是领读;是分角色读,还是集体读……,她都要根据课文设计好。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读课文还能读出这么多的花样,真是开眼。每次设计完,我们还要一块实践读。她的普通话很标准,她曾到太原进行过专门学习,对语音做过专门的研究,尤其对翼城方言中前后鼻音不分、上声读作阴平的字进行过统计总结。她读得很认真,把握不准的字还要查字典标上声调,对有些字的变音也要标注出来,如读《桂林山水甲天下》一文时,文中“啊”的变音就都一一标注清楚。因此跟她读课文,也受益匪浅,纠正了我许多错误读法,使我的普通话标准了很多。在1983年六一儿童节时,我们合作写了一首《庆六一》的长篇朗诵诗,并组织整个五年级毕业班二百多人进行了集体朗诵,效果极佳,赢得了师生及家长经久而热烈的掌声。

  在备课中,她更注重问题设计,并强调:“设计问题,要根据课文,更要考虑学情。”这个我知道,但却不知道设计问题要有层次,抽学生回答要讲技巧。她说:“简单的问题让学习较差的学生或比较内向的学生回答,以培养学生的自信;难度大的问题让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或者回答,起到引领作用;有些挑战性的问题还要让学生分组讨论,以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甚至在每个问题后标上学生的名字,以免上课忘记。这经验对我来说,如获至宝。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熟练应运,效果极佳。如在初中课文白居易的《石壕吏》时,为对诗歌主题进行深入分析时,我就提出了“诗的主人公到底是谁?为什么以石壕吏为题?”,让学生讨论。当时听课的孟庆义老师,就竖起大拇指说道:“这个问题提得好?切中主题,这么多讲课的人就你一个人提出这个问题。”在高中讲《沁园春•长沙》上阕时,我就设计了十几个问题:⑴上阕中哪几句和背景有关?⑵从“看”字领起,就开始描绘秋景,一直贯穿到哪儿?⑶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些景物(意象)?按什么顺序描写的?融入了诗人的什么样的情思?⑷又分别用哪些词语描写景物的特点?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⑸这段景物描写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与一般咏秋诗词的基调相同吗?⑹赞美的景物是喜景、乐景,有悲情吗?⑼“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提出了怎样的问题?⑽这一问和前面的秋景有什么关系? ⑾诗人为什么会想出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有难有易,这样一问接着一问,既能抓住课文的重难点,又能抓住学生的心,既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又能激发学生探讨的欲望。这样老师就由演员就变成了导演,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直到现在的教学改革在大力提倡目标问题化、知识问题化。当时我们就是这样做的。

  在板书设计上,她更是特别用心。写什么、怎么写、什么时候写,用什么颜色的粉笔写,写在什么地方,都要根据教学流程设计好,标出来,并写出效果图。这样设计出来的板书重点突出,关系清楚,便于总结,简洁漂亮。从此,我讲每篇课文都要精心设计板书。设计过程就是提纲挈领的过程,设计完后,教学流程框架就了然于心,上课时,就能有条不紊地完成教学任务,也能少擦黑板,省时省力,效果特好。如在临汾市在翼城县召开的布鲁姆研讨会上,我讲《荔枝蜜》一课时的板书设计就受到与会老师的一致好评,在临汾评职称时,讲的《药》一课,评委非常欣赏地说:“板书设计得好,字也写得好。”后来才知道评为是地区教研室主任张素华,第二年暑假教师培训时,地区教研室就安排我到临汾给老师进行讲座。

  她还主张写详案,就是要求教师把上课要说的话,学生回答问题的预设答案,统统写出来,这样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就能估算出来,能很好地驾驭课堂,把握时间。跟她这样学习后,我不仅学会了写详细教案,而且每写一篇教案等于写一篇作文。因为不仅要布局谋篇,力求教学流程顺畅、条理,还力求语言准确、优美,尤其是老师总结性语言,要有高度、有深度、要精准,因此也大大提高了写作水平。

  在讲公开课时,她还鼓励我一定要大胆自信,旁若无人,对我鼓舞作用也很大。我后来之所以在初中、高中能成功地讲许多公开课,都得益于她当时的指导。

  我非常怀念二完小那二年的教学工作,怀念解凤梅老师的那间宿舍。在那里,她让我懂得了教学是一门艺术,补上了教学法重要的一课。

  (赵 青)

责任编辑:刘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