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 山西省文明办
主办 科学导报社
走进机修厂机加工车间,“轰轰轰……”机床切削的轰鸣声不绝于耳,空气中弥漫着润滑油和冷却液混合的味道。
一台台机床前,职工们熟练地操作设备,加工着各式各样的零配件。
有一个人,个子不高,身体微胖,来回不停地走动着,不时用游标卡尺量一量配件,不时指导一下正在操作的员工。他,就是机修厂机加工班长王瑞华。
要讲王瑞华,就不得不从他1990年9月参加工作,从学徒一步一步成长为技术骨干,先后获得省级、市级、公司“五小”创新荣誉的经历说起。
从心出发 觅得前进方向
王瑞华,一个普通的农村孩子,初中毕业后选择进入机械检修行业,带着对机械的好奇和对技术的渴望,成为了机修厂机加工车间的一名学徒。当我们问起他当时选择机加工的原因时,他微笑着说:“我对机械有着天生的热爱,喜欢动手,也喜欢解决问题,更加喜欢那些轰鸣的机器和精密的零件”。
在师傅的指导下,他开始了艰苦的学徒生涯。他从最基础的零件识别和刀具、工器具使用学起,慢慢逐渐掌握了车、铣、钻、刨等车床基本操作。他深知自己起点低,所以比别人更努力,不懂就问,不会就练。他讲他第一次独立操作车床加工工件的情景,虽然紧张,但最终有惊无险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尝到了成功的甜头,收获了人生的喜悦。
经过多年的勤奋学习和实践,他的技术日益精进,成为了机加工班长,他开始尝试更复杂的加工任务,并逐渐解决一些技术难题。他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提高加工效率和精度,比如切削过程中改进切刀数,优化加工路径等等,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正是这种勤学苦练的精神,让他在职工技能大赛中摘得“技术能手”,还考取了“车工二级技师”和“注册安全工程师”证书。
以新为念 精益求精求上进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也是我们的尊严。” 在师傅的影响下,他对产品质量有了更深的认识。他开始重视每一个加工细节,力求做到零缺陷。他大胆实践,通过对刀具的打磨和走刀速度的调节来进行调整,确保所加工的配件在一次又一次的调整中,光洁度提高,直至完全消除毛刺这一不良问题。通过这细节的工件处理,赢得大家对他工作能力的高度认可。也正是平时对每个问题的严阵以待,对于解决问题持之以恒的态度,每次对重大疑难问题的慎重解决,最终才造就了他工匠之身。
安然于无闻,执着于真知。工匠精神,既是一种坚守本心、求精求新的态度,又是一种对所从事职业的热爱、坚持与专注。
34年来,在工作中,他积极创新、敢于挑战,完成小改小革89项,五小成果37项,其中:“自制B型压线笔”获得晋城五小成果创新三等奖;“一种螺母破切器”获得山西省五小创新三等奖、晋城市五小创新二等奖和实用性新型专利,同时还代表晋城市参加了山西省“五小”创新大赛优秀成果展览。
以安为重 潜心育人谋发展
成为技术骨干后,他开始承担起培养新人的责任,将自己多年的经验和技术无私地传授给年轻的学徒。
“我希望他们能超越我,把机加工艺做得更好。”在指导新学徒如何使用车床时,他耐心地解释每一个步骤和原理。为了更好的让每位新学徒能更快的掌握知识,他把车床的换刀步骤、参数调试、加工程序等知识都一一拍成视频讲解,让学徒随时随地都能学习。他还将日常故障和解决方法编辑成册,更好地让员工学以致用、现学现用。在他的细心教导下,有2名学徒取得二级技师证,2名取得高级证,1名取得工程师职称,可谓硕果累累。
“不安全的工作绝对不干”。这是他和机加工全体人员的共识。每天的班前会,对劳保穿戴、规范操作等安全事项提醒再提醒,告诫再告诫,尤其是女职工头发长,要求更严。每次作业前,认真检查现场的安全作业环境,对包保设备进行点检,开动设备前进行试运转、车床护栏是否安全可靠等,严禁安全隐患未处理盲目组织生产。定期组织安全应急演练,开展手指口述、岗位描述等活动,极大地提升全员的安全意识,实现全年安全生产零事故。班组多次获得“先进班组”“优秀班组”等荣誉。
王瑞华,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也正是因为有像他一样诸多工匠的存在,我们企业才不断发展壮大。从中也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成就未来。
(樊帅将 肖慧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