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文明薪火 温暖大美山西

指导 山西省文明办

主办 科学导报社

深度
当前位置:首页 >> 深度 >> 文章详情
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1-12-06      阅读数:731
中国教育报

2_2110667147_b_副本.jpg

南京师范大学“百年红船歌声扬”音乐党课现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肩负着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政治使命。高校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场域,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对于提升高校党史学习教育成效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融入思想理论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学史明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开展思想理论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问题。一是打造课程思政“金课”。课程思政是提高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探索。高校要以教学改革为动力,系统梳理课程思政的核心内容,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利用丰富的党史资源,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打造课程思政“金课”,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思政实践模式和路径。二是创新思政课程建设。思政课是旗帜鲜明开展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应持续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要特别注重教学理念、方法和平台创新,将党史学习教育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创新实践融入思政课教学,切实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使思政课让学生真心喜爱、毕生难忘、终身受益。

  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学史增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坚定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一是以特色党课引领。党课也是思政课。高校应将党史学习教育中的专题党课作为对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课程,坚持上出特色、讲出“党味”,通过打造特色党课,有力激发广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二是以特色宣讲灌输。理论只有被群众掌握,才能焕发出巨大的力量。开展理论宣讲,进行理论灌输是帮助大学生掌握理论力量、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方式。高校应紧握党史学习教育中专题宣讲的有利契机,向学生讲清楚讲透彻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更好引导学生继承光荣传统、开创伟大事业。三是以特色活动渗透。校园文化活动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载体。高校要搭建党史学习教育特色文化活动平台,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筑牢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基础。

  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学史崇德”。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大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不断提升道德境界、强化道德自律、涵养道德情操,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一是开展常态化日常教育。思想道德教育重在水滴石穿,贵在持之以恒。高校应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重大纪念日、主题党团日等常态教育活动,融入国情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校史教育等常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时时处处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二是探索情境式主题教育。情境式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首创精神,鼓励引导学生结合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创新探索情境式教育模式,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和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入其中、身临其境、深受教育。三是深化新时代榜样教育。典型示范和榜样带动对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高校应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大力宣传新时代先进人物和学生身边的朋辈典型,引导学生学习先进事迹,对标先进典型,感受榜样力量,争做时代先锋。

  融入社会实践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学史力行”。着力深化实践育人体系建设,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主动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伟大实践,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奉献国家、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任务。一是用好红色资源。红色资源是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优质资源。高校要引导学生深入红色教育基地、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改革开放前沿阵地,通过重走红色土地、寻访红色人物、开展现场研学和志愿服务,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二是助力国家战略。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的需要是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重要指向。高校应紧扣国家和地方“十四五”规划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通过开展义务支教、科技帮扶、文艺展演、法治宣传等,引导青年学生切实服务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用实际行动诠释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三是奉献服务一线。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是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根本目的。高校要组织广大学生深入乡村、社区、西部等基层一线,开展下沉式、进驻式的实践锻炼和学习体验。要精心设计实践路线,共同打造实践基地,引导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基层一线上好社会实践这堂大思政课,在观察实践中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作者陈祝峰,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霍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