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 山西省文明办
主办 科学导报社
人不分老少,共家国情怀。近日,晋中市祁县退休老教师陈华明应邀走进校园,举办了一堂生动的家教家风建设讲座。他的儿子陈昭国在驻外使馆工作,正积极帮助我国侨民应对疫情;儿媳李彦是中国人大外语学院教师,刚刚接受了央视国际频道连线采访;女儿陈昭研在上海响应战“疫”号召,成为一名志愿者,事迹登上了世界晋商论坛。”
陈华明家庭是一个书香门第,也是一个教育世家,到他父亲是第九代读书人,到他则是连续三代教书为业。崇文重教的育人理念、笃学修行的行为规范,有力标注着这个书香门第世代“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坚实脚步。
陈华明家庭全家福
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灼灼其华,桃李满园。陈华明1949年10月生,从教38年,退休前为中学一级教师。往事如昨,他深有感触地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出生在怎样的家庭、有怎样的环境,对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陈华明的父亲陈时行是一个有良知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一生从事过多种行业,但从教时间最长。当年,他从山东大学毕业后,考取了官费留学德国,抱着实业救国的理想,先在天津“德国禅臣洋行”从事对外贸易工作,参加过“五四”爱国运动。1926年任职“德国禅臣洋行”驻晋办事处(地址在太原市钟楼街)经理期间,他创办了太原第一家电影院,地址在首义门(今太原市五一路南段)。他精通英语、德语、日语,1941年至1945年在祁县中学任英文教师,1951年在阳泉一中任英语教师,1959年英年早逝。
在陈华明的记忆中,父亲一生热衷于文化教育事业,形成了“崇文重教”“以礼治家”的家规家风,“礼”就是文明规范和规矩。他说:“记得小时候放学回家,要先向领袖像鞠躬。如果家里有客人,也要问好行礼。父亲的教育理念是‘读书成就梦想’‘学习点亮人生’,从没有高声训斥过我们,经常给我们讲科学家、爱国仁人志士的故事。父亲去世时,我才10岁,但他很有知识修养、博学有才、温和而雅致的高大形象,始终印在我的脑海里,给我播下的文明种子,一直在我心田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崇文重教弥补家庭缺失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苦难可以使人沉沦,也可以让人爆发,更可以是砥砺意志品格的最好教育。
陈华明的母亲是师范毕业,是一位知书达理、宽容大度、自立自强的知识女性。1960年,也就是丈夫去世后第二年,她又遭受了被下放回村失去工作的厄运。艰难中,她教过书,当过文化义教,后来转行从事了医务工作,成为一名医术过硬、受人尊敬的妇科医生。她对工作认真负责,对业务技术精益求精,从未有过医疗失误。2003年去世,享年92岁。
在陈华明的记忆中,母亲一生素食布衣、清廉持家,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她最欣慰的是,儿子事业有成,孙子、孙女也都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名牌大学。最让陈华明感恩和难以忘怀的是,母亲用和风细雨的教育方式,滋润哺育了全家两代人。她教育家人:“人不怕没钱,就怕没志气”“没有白读的书”“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才会成功”……这些话被孙子、孙女称为“奶奶语录”,成为他们的座右铭。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陈华明说:“我家是一个平平常常的普通家庭,又是一个有缺失不完整的家庭。我幼年丧父,是寡居的母亲含辛茹苦养育我长大成人。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正是崇文重教的家风,有效弥补了家庭的缺失,成就了一个人们眼中的书香门第和文明家庭。”
好家风夯实美好生活基石
家庭教育就是养成教育,是最重要的启蒙教育。由于深得双亲言传身教,陈华明从小渴求知识、刻苦学习,参加工作后仍然勤学不厌、研学不辍。1971年当上民办教师,8年后经考试转为公办教师,曾在几所初中任领导、在中心校任校长。
身教胜于言教。陈华明生活俭朴,十分节约,凭着一个人的微薄工资,撑起了这个单亲家庭,直至供养儿女到大学毕业。有一段时间,他在哪里工作,就把两个孩子带到哪里上学。他省吃俭用,孩子品学兼优,不称他为“家长”,而是亲切地称他为“省长”,经常笑着说:“‘省长’教导我们,要高效做事、低调做人,要凡事有度、行事循道……”这就是他们家庭的氛围。”
有什么样的家教,就会培养什么样的人。陈华明的儿子天津外国语大学毕业后直接考入外交部,女儿上海交大毕业后留沪,现为一家外企的高管,并兼任上海祁县经济文化促进会秘书长。去年10月家乡遭受罕见洪涝灾害后,女儿发动祁县在沪爱心人士踊跃捐款52052元,儿子则在国外动员祁县中学校友捐赠36100元。拳拳爱心,传为美谈。
好的家教家风是兴家育人的基石。陈华明的家教之道概括起来就是:“因材施教、以德立身,循循善诱、合理引导,教育求真、教做真人,谈笑有尺度、教诲讲方法,与孩子平等共处、和谐共进。”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退休后,陈华明仍免费辅导过多名学生,对有需求的家长热心帮助,同时热衷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医与养生之道,还参与了《申村志》和修善村旅游开发宣传资料的编写,并屡屡有诗歌、散文、论文在《丹枫阁》杂志上发表。
(徐补生 王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