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文明薪火 温暖大美山西

指导 山西省文明办

主办 科学导报社

深度
当前位置:首页 >> 深度 >> 文章详情
吕梁市交城县洪相镇:移风易俗“小班化一刻钟” 微宣讲典型材料
文章来源:《文明山西》周刊     时间:2024-07-19      阅读数:683
《文明山西》周刊

  洪相镇地处交城县城西,国土面积110平方公里,下辖安定村、洪相村、广兴村、舍堂村、裴家山村、范家庄村、横头村7个行政村和成城社区、锦坤社区2个社区,人口8599户23980人,基层党组织13个,党员694人。产业方面已初步形成以大棚蔬菜、核桃种植、中草药种植为主的农业产业格局;以玄中寺、温泉康养为主的文旅产业格局;以铸造、机加工、新型建材为主的工业产业格局。

  近年来,为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积极弘扬文明新风尚,洪相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认真谋划部署、组建专业队伍、丰富宣传载体,创新开展移风易俗“小班化一刻钟”微宣讲活动,向村民传递正能量。主要做法是:

  精细谋划部署,组建人才队伍。洪相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部署会、研判会专题研究移风易俗微宣讲活动,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台《洪相镇组建移风易俗“小班化一刻钟”微宣讲小分队的实施方案》,选聘到村工作大学生、选调生、近年机关公务员等15人,充分整合人才资源,组建成立专业宣讲团队,并将后续进入镇、村的年轻干部随时同步纳入到微宣讲小分队队伍中。运用网格管理优势和网格员的联络优势,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载体作用,开展送移风易俗理论进农村活动,在全镇7村2社区每个网格内每周四晚上均开展1场以上宣讲活动,以成城社区16个网格为示范,以点带面逐步扩充、辐射到其他行政村(社区)乃至全镇范围。充分发挥“微宣传”优势,围绕与百姓息息相关的移风易俗议题,利用一刻钟时长、网格小班化规模,组织开展“小班化一刻钟”微宣讲活动,实现面对面、接地气、广覆盖、有实效目标。同时,借助每日晨会制度,组织宣讲团成员学习理论热点、形势政策等理论知识,发挥好宣讲团“传帮带”机制作用,着力培养宣讲团成员成为迅速学深悟透理论精神的专家能手;党政班子成员“一对一”实地跟班,确保每次进村宣讲活动能发挥到实效。

  精准对接匹配,创新分众宣讲。洪相镇移风易俗“小班化一刻钟”微宣讲小分队从受众群体需求出发,小切口导入,紧跟理论最新成果,贴近群众关注热点,围绕村规民约、勤俭节约、婚俗礼仪、敬老爱幼等内容,集中备稿、分众宣讲,最终筛选、确定“破除外甥正月理发封建迷信”、“隐形家暴”、“打压式教育”、“适当娱乐,拒绝赌博”等15个“微课题”。并于7月5日走进成城社区街头巷尾,借助小角度、身边事、新载体,用面对面、问答式、小快板、手语表演等方式展开主题宣讲,15名小分队与成城社区16名网格员“一对一”对接,按片分为“小班化”规模的7组。小分队宣讲员们运用通俗易懂的土话、大白话和清脆的竹板敲击声、说书声浸润式宣讲、贯彻党的理论政策,村民们积极响应、主动参与,通过自编自演的舞蹈和锣鼓表演等,自己践行当演主角,加入微宣讲行列,创新将传统的“浇灌输式”宣讲变为文艺化表演、对话式沟通、接地气交流的“拉家常式”宣讲,在潜移默化中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宣讲内容。

  精密宣讲形式、丰富传播载体。为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热情,不断增强理论宣讲吸引力、感染力,洪相镇着力在宣讲内容、方式、语言上创新,构建灵活生动的农村宣讲新模式、新载体。

  宣讲内容上求“实”。小分队成员化身为乡风文明的一线宣传员,侧重以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群众亲闻的生动鲜活故事、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事例、富有教育意义的小微故事构成“真实、典型”宣讲内容,以小组“夜话”形式,宽层面、广角度地阐释宣讲主题的内涵实质,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以小故事体现大智慧、以微事迹传播正能量。宣讲方式上求“活”。小分队成员创新快板、诗歌、手语表演等宣讲方式,走进小区、院落、街道,同时,借助洪相镇“文明益夏”志愿服务集市开展新风文明宣讲活动,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切入点“量身定做”宣讲内容,接受群众“点餐”,将移风易俗编辑成适合百姓口味、群众喜闻乐见的小段子和文艺节目进行宣讲,采用“定点式”、“走访式”、“菜单式”、“展演式”宣讲形式,实现了“灌输式”被动接受转变为“互动式”主动交流的新模式。宣讲语言上求“鲜”。小分队成员坚持以大白话讲清大道理,用群众的语言,讲群众的故事,注重运用方言、“俗语”、歇后语、典故、幽默故事等宣讲语言,注重讲好移风易俗话题,让群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准,把群众感兴趣的内容口语化,并配合幽默、生动的事例,做到“一把钥匙解一把锁”。

  下一步,洪相镇党委将有效激发各村(社区)内在活力,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引领新风尚、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载体作用,积极构建宣传平台,形成宣传效应,推动移风易俗宣讲活动深入人心。

(记者 秦瑾)

责任编辑:文明山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