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 山西省文明办
主办 科学导报社
9月25日晋源区消息,今年以来,该区南三巷社区党委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积极探索打造“家文化” 党建品牌,运用党委领航、支部领路、党员领头,聚焦“五微”工作法,将党建工作与网格化管理深度融合,为小区治理聚能,推动无物业小区治理提质增效。
打造“微阵地”,搭建服务平台。据了解,义井街道南三巷社区辖区十六中家属院为无物业小区共有78户,190人。针对小区无物业现状,南三巷社区党委将党组织下沉到小区,通过全面入户摸底排查,建立小区微网格信息台账,形成“社区党委一小区党支部一网格党小组”的组织架构,实现党组织全面覆盖。同时,选派社区1-2名优秀党员组建居民自治组织,搭建起上下贯通、联动有力的基层治理体系,协助小区建立居民议事会、民主协商会等议事制度,引导党员和居民通过人情发动、人缘带动、友情联动,引导居民参与小区自主管理。同时,成立小区党员先锋队,设立党员先锋岗,将“党徽亮起来、身份亮出来”开展“双亮”行动,激发居民参与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热情,打通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做好“微服务”, 凝心聚力带队伍。针对家属院内基础设施老旧、无充电车棚等突出问题,南三巷社区党委实行“小区党支部+党员+志愿者”管理模式,将党组织引领嵌入微服务模式,吸纳在职党员、居民党员和退休党员、组建了一支热心公益、有责任心、协调能力强的服务团队。同时,协调住建部门、太原市第十六中学校申报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进一步完善公共设施建设。先后为小区安装门禁、硬化路面规划停车位、做楼顶防水处理,全面提升小区居住环境。并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现有资源,对外开放社区活动室,协商解决小区停车难、门房管理难、电费缴费难、活动室无人管理等多项民生实事,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被-一疏通。
健全“微机制”, 提升治理效能。针对十六中家属院自治自管缺位问题,南三巷社区党委以小区党支部建设为抓手,通过强队伍、拓平台,推动辖区群团组织、居民群众全面融入小区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同时,推行社区“两委”成员、社工、网格员“多向进人交叉任职”,实行自治章程、居民公约等制度上墙。由18名党员和居民组成睦邻志愿帮办团,依托“睦邻议事会、睦邻帮办团、睦邻互助节”等议事载体,开展化解邻里纠纷、爱心帮扶救助、环境卫生治理、矛盾纠纷调解等志愿服务活动100余人次。
做足“微文化”,营造文明风尚。为满足居民各类需求,南三巷社区党委因地制宜打造便民利民的“小区党支部”微阵地,囊括居民议事亭、民意收集点位、志愿服务阵地等多种功能,实现阵地从“建起来”到“用起来”再到“活起来”。同时,注重阵地建设的功能性,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等空间,丰富阵地内涵,做到“以文化人”。此外,社区党委还在微阵地开展“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向居民汇报”活动,将民意征集点建到群众家门口,畅通民意反馈渠道。截至目前,小区睦邻议事会已召开 10 余次,为居民协商解决破解小区危树隐患、充电难、老旧小区改造等难题。
亮好“微心愿”,打造暖心社区。开展联建共建活动,引导辖区联建单位、企业、居民群众积极参与小区帮扶困难群体工作。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立微心愿志愿服务队,由社区征集辖区内困难群众的微心愿,党员干部主动认领,用微小行动为群众圆梦微心愿。同时,由社区党委牵头,组织退休党员、退役军人、志愿者等成立便民志愿服务队,开展治安巡逻、卫生整治邻里矛盾调解等服务,确保小区居民事有地说、难有人帮、怨有人解,做到矛盾纠纷不出小区、便民服务沉在小区。
下一步,南三巷社区党委将继续以党建引领为“红色引擎”,汇集广大居民的“智慧锦囊”,凝聚基层治理重要力量,架好社区党组织和居民的“连心桥”,全力打造百姓家门口的幸福生活圈。
(杨润德 梁月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