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文明薪火 温暖大美山西

指导 山西省文明办

主办 科学导报社

深度
当前位置:首页 >> 深度 >> 文章详情
阳泉市城区河边街社区:“减负+赋能” 让社区治理提质增效
文章来源:《文明山西》周刊     时间:2024-11-14      阅读数:688
《文明山西》周刊

  基层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质效和温度的“神经末梢”,基层减负工作做得好,就能更好的为基层治理提质增效。阳泉市城区下站街道河边街社区以“松绑瘦身”减负,为基层治理卸包袱,让社区工作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聚焦于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瘦体强身”赋能为基层治理强筋骨,推行一体化网格服务管理新模式,“多元服务”增效为基层治理添活力,让社区治理提质增效,吸纳多方力量参与社区管理,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

  10月26日,下站街道河边街社区“河事佬”小区管家在日常巡逻中,注意到了联丰小区一号楼周围地面的潮湿情况以及居民们的抱怨,迅速判断出可能是暖气管出现了破损,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冬季取暖。河事佬小区管家充分发挥桥梁作用,传达居民的诉求,同时也向居民解释各方的困难和解决方案。在确定维修方案后,积极配合热力公司进行维修工作。协助施工人员进行现场秩序维护,确保维修工作的顺利进行。河事佬小区管家的积极参与,增强了社区基层治理的力量,提高了问题解决的效率。

  银辉队伍发挥余热,在职党员双报到,爱心托管班传承文化、培育新人,社会组织助力就业增收,幸福食堂关爱老人……基层减负工作开展以来,从实际出发真正为“车”减负担、为“马”强筋骨,切实为基层减负,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社区干部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走访千家万户、街头巷尾上,提高服务群众的品质和水平,积极解决居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松绑瘦身”减负。严格落实挂牌3+2,只保留社区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居务监督委员会3块标牌及社区党群服务中心1个标识、城区下站街道河边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个标识,做到“一室一牌,一室多能”。整合驻地单位、在职党员、执法队等力量融入社区工作,解决社区人手不足、权力有限的问题。工作人员负担减轻,有更多时间为居民办实事,及时发现并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的能力增强,为民办事效率和群众满意度提升。

  “瘦体强身”赋能。按照“精简、规范、赋能的原则,聚焦事务准入、证明事项机制牌子设置持续发力。精简合并微信群,解散注销临时性、阶段性工作群,整治无用证明。制定社区相关办事流程和工作制度,确保居民办事便捷。推行一体化网格服务管理新模式,吸纳多方力量参与社区管理,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组建“银晖志愿服务队”“河事佬小区管家”“五老智囊团”为小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政策宣传、人民调解等服务,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坚持日排查工作制度,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调解,确保“小事不出网格、矛盾不出社区”,用服务“尽心”换群众“安心”,解决民生问题20余件。

  “多元服务”增效。在基层治理的舞台上,社区积极作为,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提供养老、托幼、就业、文化等多元化服务,满足居民不同层次的需求。如联合城区文化馆开设“爱心托管”,秉持安全、健康、快乐的宗旨,将教育与托管完美结合。不仅有各类作业辅导,帮助孩子们巩固知识,还有红色教育课程,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怀,更有非遗课程,让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解决了辖区孩子们寒暑假期无人看管的问题;在就业帮扶方面,新培育了就业类、帮扶类社会组织。如“乐业下站、安心你我”项目,让辖区待就业人员在社区就能学习家政、手工编织、非遗剪纸等技能。居民们在家门口掌握一技之长,增加了收入,拓宽了就业增收道路;开办幸福食堂,创新举措解决辖区老人“做饭难”“就餐难”的问题。居民们在享受社区贴心服务,更传递着浓浓的关爱之情,让老人们感受到家的温暖。不断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随着“河事佬”小区管家队伍的不断壮大,开展服务次数越来越多、覆盖人群越来越广,银辉队伍发挥余热,在职党员以身作则,投向基层的资源力量也越来越多,在社区多元服务的格局下,持续夯实基层基础,推进社区基层治理。坚持“减”与“赋”并举,减负与提效互融,积极探索为基层“瘦身松绑”的方法路径,着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对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未诉先办、接诉即办,让群众工作更有温度、广度、力度,彰显网格在维护稳定、服务发展、保障民生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赢得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拥护。聚焦基层所需、群众所盼、党员所能,持之以恒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作为贯穿基层治理的红线,按照网格化思路和精细化要求,推行一体化网格服务管理新模式,吸纳多方力量参与,多元服务并举,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苗臻)

责任编辑: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