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 山西省文明办
主办 科学导报社
近年来,吕梁市临县聚焦农村天价彩礼“娶不起”,豪华丧葬“死不起”,人情礼金“随不起”等民生热点问题,在全县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大胆革除封建陋习,把移风易俗与巩固衔接工作相结合,通过长效机制的不断完善、功能阵地的精准服务、特色文化的引领浸润,推动移风易俗在全县农村化风成俗,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全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巩固衔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党建引领,立好村规。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农民腰包越来越鼓,婚丧嫁娶攀比之风、铺张之习开始抬头,村民苦不堪言,却又因人情往来、攀比心理而“欲罢不能”。临县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解决这一现象。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和健全红白理事会,做到移风易俗有人管。按村(社区)建立红白理事会。会长由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兼任,成员由村里群众中威信高、有办事经验的乡贤组成。做到事事有人管,群众信得过,事宴风气新。健全村规民约。充分发挥民主,集思广益定规矩。做到各种事宴有路径,移风易俗有约束。婚事新办提倡彩礼不超10001元,不要车不要房,自己家业自己创。彩礼变献礼,把“改口费”“离母钱”用于为老人购买养老保险或缴纳爱心赡养基金;提倡订婚不操办;反对结婚迎亲雇用豪华车队;提倡简约用车的绿色迎亲方式;反对恶意闹洞房,恶搞伴娘等行为。为使村规民约便于操作,城庄镇推出了三项措施:由总管上门发放婚事“恭祝卡”;主家填报报备单,明确事宴日期、地点、参加人数及具体饭菜、烟酒、礼金标准;届时,理事会派人现场检查拍照留存建档,与文明户评比,公益岗位用工相结合,使规约有了软约束。丧事简办提倡村里举办追思会代替传统丧葬模式;吃大锅饭;禁止雇人哭丧,低俗表演;殡期不超五天;丧事礼金亲属不超200元。这些村规民约的制定,使村民们明白了该怎么做?应怎么办?既简约又实惠,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党员干部带头。临县推广城庄镇经验,把党员推到第一线,让党员做表率,起带头。全县2.5万余名党员干部全部签订《临县党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承诺书》,严格落实婚丧喜庆事宜报告制度。党员带了头,群众跟上走,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在全县蔚然成风。
合力推进,破解难题。多年来,“不差钱”的富裕群众好面子炫富、大操大办,条件差的群众也因“好面子”跟风攀比,难过“人情关”。针对群众嘴上赞同移风易俗、实际“新办、简办、不办”难以做到等问题,县乡村三级联动、部门协作形成合力,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文化墙、大喇叭、宣传单等方式,大力宣传移风易俗村规民约,倡导勤俭节约文明新风。县委宣传部组织全县23个乡镇党委及县移风易俗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接受县电视台移风易俗访谈,谈思路、讲举措,把移风易俗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组织文艺工作者编创三弦书《移风易俗沐湫川》、道情戏《谈婚论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乡土文化节目,通过送戏下乡、送文化进社区及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新媒体平台传播,潜移默化影响和改变群众的思想观念。临县在革除封建陋习推动文明新风建设中,还注重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及时总结了松峪村党支部副书记刘长顺,两姑娘出嫁不收一分彩礼;他弟弟刘伟顺嫁女退还彩礼8800元等典型事例,利用网络、广播、三弦书、秧歌等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移风易俗村规民约的落实。各村(社区)严格执行报备、上门宣传引导、现场督促检查等三项措施,村红白理事会全程参与,建立“一事一档”,着力破解村民“好面子”的难题,把群众从过重的人情负担中解放出来。湫水柏林苑社区居民自编自演《三句半》唱道:“婚事新办立新家,不要房来不要车,夫妻互送幸福花,人人夸。”真实地唱出了社区的新气象、新风貌。
丧事简办,厚养薄葬。临县针对近年来豪华殡葬、大操大办的不良风气,在城庄镇首先开展试点,下大力气予以整治,推动形成生前尽孝、厚养薄葬、不摆宴席、文明节俭的丧葬新风。并将丧事简办与星级文明户评选相结合,针对性抓好移风易俗“三个紧盯”,上门发放丧事“慰问卡”,形成“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的良好风尚。移风易俗开展以来,城庄镇探索出的追思会模式,用追思会代替传统丧礼模式,明确主办时间、规模、参加人员、着装、言谈举止等要求,对追思会哀乐、默哀、致追思词、鞠躬等流程进行规范。追思会参会人员为村(社区)红白理事会成员,村(社区)“两委”成员及其他人员等,追思会主持人为红白理事会理事长。凡是符合移风易俗要求的丧事,支村两委班子、理事会成员均上门举办追思会。这种方式,既给逝者以尊严,又抚慰了家属心灵,让家属感到脸上“有光”。群众深刻认识到,一次有意义的追思会胜过铺张浪费、大操大办,胜过过多的花圈纸扎,胜过花钱雇佣低俗表演,减轻了群众负担,增进了干群关系,让群众感受到了党组织的关怀、温暖和尊重。2024年4月,吕梁市委宣传部发文在全市推广“追思会”模式。2024年7月2日,中国文明网也发文《山西省临县城庄镇:除陋习立新规 让文明新风不断焕发新活力》对该镇移风易俗工作进行了报道。
下一步,临县将持续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持续培育文明乡风,进一步减轻群众负担,让群众在移风易俗中得到实实在在的福利,在提升乡风文明中实现文明兴村、产业富村的目标。
(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