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 山西省文明办
主办 科学导报社
近年来,兰花伯矿始终秉承“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宗旨,将惠民生、解难题工作放到心上、做到实处,聚焦提升职工幸福指数,持续深化“为职工办实事”长效机制,瞄准职工“急难愁盼”问题靶心,不断优化服务手段,不断深化体制机制,从“细”处发力、“微”处入手,将民生实事办到职工心坎上,暖到了职工的心窝里,做好了这张民生“答卷”,切实增强职工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智能化发展成效显著
“企业发展越来越好,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都实现了,现在通过监控中心的操作台就能控制井下智能综掘机工作了,一系列智能化的崭新成果为我们一线矿工的生命保驾护航……”综采一队员工小王提起兰花伯矿在智能化发展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时赞不绝口。
近年来,兰花伯矿依托科技赋能,实施“科技兴企”战略,大力推进智能化矿井建设,按照“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总体思路,不断推动企业减人、提质、增效,同时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改善了职工的工作环境,赢得了职工们的普遍认可。
在全面推进智能化矿井建设过程中,兰花伯矿坚持“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能运作”理念,先后建成1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和2个智能化综掘工作面,实现了对采煤机、掘进机、液压支架、刮板输送机、转载机、破碎机等设备的远程集中控制,且能够实现一键启停,安全生产效率比以往有了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兰花伯矿还建成现代化安全生产监控指挥中心,井上下要害场所、重点区域的实时动态画面清晰可见,这个指挥中心就像矿山的大脑,能‘听’会‘看’,也能‘嗅’出数据异常的风险。并完成了井下中央变电所、石门变电所、中央水泵房等多个固定岗位无人化改造。
通过矿井智能化建设,职工劳动强度大幅度降低,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安全保障大幅度提高。
“两堂一舍”服务升级
“两堂一舍”是与职工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重要场所,为了让职工“吃得好、住得好、洗得好”,矿党委认真倾听职工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优化服务,尽力满足职工合理要求。
让职工吃得好。职工食堂由凤城国际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托管以来,矿生活科联合凤城国际管理人员,多次开展职工餐饮满意度调查,并在食堂入口处设置“意见台”,认真倾听职工意见,积极采纳职工建议,科学合理搭配菜品,响应职工群体多元用餐需求,使“众口难调”变为“众口可调”,提升职工“舌尖上的幸福”。
让职工住得好。公寓楼为职工配备彩电、饮水机、衣帽柜、电风扇,5Gwifi全面覆盖,又给职工们置换了新被子新被套,着着实实捂热了职工的心。新建的高标准职工公寓楼,每个房间加装独立卫生间,设有通顶式衣柜,公共区域配有洗衣间和晾衣阳台,建成后可解决约546名职工住宿,切实解决职工“住宿难”,进一步提升职工的“幸福指数”。
让职工洗得好。对职工澡堂进行升级改造,更换了淋浴头、更衣柜,吊了油布顶,墙面也换成了专用板材,提高了澡堂的消防安全系数,切实为职工安全工作解决了“后顾之忧”。对原有洗衣房进行维修改造,购进了新的洗衣机、烘干机、不锈钢衣物存放柜。改造后的洗衣房可同时存放526件衣物,且实行24小时不间断收发运行,做到了职工洗烘衣物随送随洗,让职工彻底告别穿湿衣服、脏衣服下井的窘境。
民生保障更加坚实有力
为更好更全面地保障职工权益,守护职工身心健康,兰花伯矿近年来不断升级“健康守护”。投资修建兰花集团第一家多功能职工文体活动中心,配置有篮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游泳馆、健身房等,进一步丰富职工的业余活动空间。
丰富健康体检项目,守护职工健康。去年,兰花伯矿针对女性整体年龄偏大和矿上医务室条件有限的实际情况,组织全矿女工到高平市康复医院进行更加详细的全面体检,体检项目包括HPV+TCT、妇科检查、子宫及双附件超声、乳腺彩超等,通过更专业的体检,呵护女性健康;今年,兰花伯矿又听取职工建议,在年度职业健康体检中增加了“三高”检查,让员工可以做到“早诊断、早预防、早治疗”,为职工的健康构筑起一道安全保护屏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开展宣传培训,提高防护能力。定期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宣讲煤矿职业病防治知识以及如何维护自身职业健康权益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全面营造关心关注劳动者职业健康的良好氛围;举办多期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并为全矿职工发放《心理健康知识科普手册》,帮助职工释放情绪压力,有效地提高了职工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开展健康知识专题讲座,并利用“班后一小时”组织开展学练“八段锦”活动,让职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负责,以更加健康的身体、昂扬的精神为矿山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邀请高平市红十字会在矿组织AED应急救护知识培训,并在矿区人流密集且24小时有人值守的公共场所新增3台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矿数十名员工取得了AED救护操作证件,进一步提高广大职工自救互救能力和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能力。
民生福祉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矿党委始终坚持把为民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时刻谨记“群众生活无小事”,把群众赞不赞成、满不满意、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不折不扣地开展各项工作,真正将工作办到群众的心尖上,将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里,坚决做好职工群众的贴心人、家里人。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