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 山西省文明办
主办 科学导报社
玉米吊棒变成柱形堆,村脚干沟变成蓄水池;老梨树建档精心呵护,荒草坡整治乡村乐园……返乡过年的长治市武乡县上司乡岭头村村民张晋民行走在村中大街小巷,被村里的变化整得“云山雾罩”。村里92岁高龄的老奶奶李改香告诉他“这都是‘饭桌议事’的结果”。
去年,岭头村针对老年人多、行动不便、议事困难的实际情况,将敬老食堂和村民议事相结合,创新开展了“饭桌议事”活动,定期组织在村村民聚集在红白理事大厅,把餐桌变成协商议事桌,采取“拉家常、话家事”的方式,组织村民互诉心声、共商村事,让“村民大事村民定、村民琐事村民议”,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村规的约束作用、能人的引导作用、群众的主体作用,“饭桌议事”议出了移风易俗好村风,开创了基层治理好局面。
岭头村不大,全村仅180户460人,而村里常住人口更少,仅114人,60岁以上的多达110人,就是这群老人耕种着全村1000多亩耕地。一边是日渐变老的身体,一边是繁重的田间劳动。于是去年年初“饭桌议事”时,村民们提出了农业生产托管的想法。岭头村村两委积极作为,由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牵头,根据村民意愿,对全村1002亩耕地实施了全托管。
“农业生产托管太好了,从种到收全部机械化。”67岁的村民魏振方说,他家22亩地全部托管给了合作社,一年下来,共出了4026元托管费用,收获了15000多斤玉米、3300多斤高粱、1000多斤谷子,纯收入最少也有1.7万元,“种了大半辈子地,到老才知道地还可以这样种。”正是耕地实现了机械化作业,玉米再也不用手工一个个掰下、剥皮、吊棒、上架,机器联合收割后将玉米棒子直接拉回家,储存在圆形仓储笼里。
岭头村地处武乡县中南部丘陵山区,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每到雨季,流水带着泥沙顺坡而下、沿沟而出,村民很难受益;每逢旱季,土地龟裂,滴水贵如油,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制约。村民在“饭桌议事”时提出在村脚沟口建设一个蓄水坝,雨季时储水防洪,旱季时抗旱灌溉。在县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岭头村投资28万元,在沟口新建了蓄水坝。看着结水成冰的河坝,村民张耀武高兴地说:“开春河坝两侧70多亩耕地就可实现灌溉,俺计划种几亩蔬菜,增加收入。”
“村口荒草坡的改造,也是通过‘饭桌议事’决定的。”村民张培堂说,改造后村民不仅多了一个活动场所,而且美化了村容村貌。
“为全村的老梨树建档编号,实施科学管护,使老梨园焕发了新活力。”
“还有呢,对全村前几年的水毁路段进行了全部维修。”
……
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诉说着开展“饭桌议事”以来村里办的实事。
“通过‘饭桌议事’方式,进一步增强了村民主人翁意识,推动了群众从站着看、被动干转变为积极说、主动干。”岭头村党支部书记张玉堂说,“饭桌议事”活动开展以来,共收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2件,解决问题32件,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岭头村生根发芽,“当前我们岭头村全体村民人心思治、人心思富、人心思孝、人心思美,文明乡风已然形成,一个环境优美、生活幸福、社会稳定、产业兴旺的新岭头即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赵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