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 山西省文明办
主办 科学导报社
新岁的晨光穿透云霭,冯南垣的沟壑间已蒸腾起一片人间烟火。在山西省霍州市师庄乡冯南垣村,春节不仅是万家团圆的时刻,更是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文明与产业共生的文化盛宴。
当晨曦掠过6米高的祈福年馍塔,年馍工匠用巧手捏出麦香的祝愿;暮色四合时,熔化的铁水在夜空中绽成火树银花;炊烟袅袅处,围炉火锅升腾的热气与劲歌热曲交织……冯南垣村通过非遗表演、文旅体验与文明实践,将年味渲染得浓郁而鲜活。这里的人们用双手传承千年技艺,用智慧点亮乡村振兴之路,更以文明实践凝聚起新时代的精神力量。
馍塔通天:年馍托起的山河祈愿
冯南垣的年味,从一座高达6米的48层馍塔开始。馍塔由5000余个霍州年馍层层堆砌而成,每一层都承载着不同的吉祥寓意:拾级而上的“登高馍”象征步步登高,形似如意的“枣花馍”寓意万事顺遂,活灵活现的“鱼馍”凝聚着年年有余的期待,缀满红枣的“钱串馍”寄托财源广进,圆润饱满的“圆盘馍”则祈愿生活圆满。馍塔旁,五座旺火炉吐纳着生生不息的烈焰,跳跃的火光映红了村民与游客幸福的脸庞。游客转动转盘,抽签选中一枚年馍带走,留下“来年愿望成真,送还十馍”的承诺。馍塔祈福不仅是一场仪式,更成为连接乡土经济与文旅产业的纽带。游客带走的不只是年馍,更是对霍州年馍文化的认同。
年节前夕,村里成立了年馍厂,将传统手艺转化为产业,日产量不断攀升,向冯南垣及周边村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标准化生产车间内,匠人们以手掌丈量面团的呼吸,指尖翻飞间,面团幻化成各式模样,既有传统年馍造型,也有创新的蛇盘、元宝、葫芦和深受欢迎的马卡馍等样式。面香漫过青砖灰瓦,古驿道上满载年馍的冷链车缓缓驶出。这些承载着美好寓意的面食跨越山河,抵达天南海北的餐桌,把冯南垣的温度揉进千家万户的团圆饭。
非遗表演:锣鼓莺歌打铁花的视听盛宴
冯南垣的春节舞台,属于那些“会说话”的非遗。
霍州威风锣鼓,是一场震撼人心的视听盛宴。连心广场上,数百名身着红黄战袍的表演者列阵而立,鼓手双臂挥动如风,铜锣翻飞似浪,铙钹碰撞间迸发雷霆轰鸣。锣鼓声时而如雄师列阵般齐整,时而似两军对垒般激荡,鼓点变换间重现古战场金戈铁马的磅礴气势。当最后一声锣响如惊雷炸裂,全场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喝彩。这雷霆万钧的表演,既是对四千年非遗技艺的传承,更是霍州豪迈气魄的宣言。
霍州莺歌则在戏楼院唱响。头戴缠丝的霍州莺歌传承人杨秦珍和年轻的莺歌表演者李亚恒踏着“紫金缠柱”“二龙戏珠”和“凤凰展翅”的步伐,用方言吟唱《南腔花鼓》,腰间花鼓与额间缠丝随着节奏翻飞。场边观看表演的孩童激动地喊道:“哇,妈妈!他们头上好像一条灵活的小蛇。”
最震撼的当数打铁花。当铁水与夜空相撞的刹那,冯南垣人用炽热诠释着文明的韧性。曾经的“外聘匠人专场”如今已变成村民自主打造的“星河剧场”。表演者先是将铁勺浸入熔炉,1600℃的铁水在空中划出金红弧线,继而抡板拍击,漫天铁水绚丽如烟花,又如旋转的“风火轮”。有游客在朋友圈写道:“冯南垣的夜比铁花更滚烫”。
沉浸式体验:古今碰撞中的文旅新生态
冯南垣用创意打破时空界限,让游客从“旁观者”变成“剧中人”。
《抛绣球选亲》沉浸剧场将绣楼古院化作互动舞台。游客可沉浸式参与“绣球招亲”等环节,体验古代婚俗互动。围炉火锅音乐会则是冯南垣的“冬日狂想曲”。100口铁锅在连心广场、知青小院等星罗棋布,游客围炉而坐,手边是热气腾腾的火锅,耳边是霍州网红改编的《自小卖年馍》。炉火映照下,游客与村民共舞,城乡距离在热气中消融。一名游客感慨:“吃的是火锅,暖的是人心,看见的是乡村振兴的烟火气。”
冯南垣文创亦玩出新花样。栩栩如生的登高馍、枣花馍毛绒玩偶,源自《山海经》的上古神兽朏朏抱枕,还有年馍造型的冰糖葫芦串都成了爆款。这些由设计师与传统元素共创的产品,让传统文化以轻盈的姿态飞入都市生活。
文明实践:年俗里的文化觉醒
冯南垣的春节,不仅是热闹的庆典,更是文明实践的生动课堂。春节前夕,“我们的节日——文化中国年”霍州文化主题展播在冯南垣村初心讲堂上演,美术志愿者们用画笔绘就冯南垣美好图景,书法志愿者们在礼堂摆开阵势,为村民写春联、送福字。春节期间,垣下小院外的“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过大年”打卡墙不仅成了热门打卡点,也在提醒着游客文明过年。
这些文明实践如春风化雨,悄然融入村民生活。志愿者们的画笔不仅勾勒出乡村新貌,更绘就了文化自信的底色;翰墨飘香的春联承载着祝福,也传递着文明新风;打卡墙边游客的笑脸与“文明公约”交相辉映。冯南垣村将文化传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软实力”——老手艺人带着年轻徒弟改良非遗技艺,网络主播用直播镜头讲述古村故事,游客在参与中成为文明乡风的传播者。当古村的治理智慧从“立规矩”转向“育共识”,一条以文化人、以文兴村的新路径愈发清晰。
当最后一粒铁花坠入古驿道的褶皱,冯南垣的夜色仍未褪去温度。这座古垣的年味,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民俗展演,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生动注脚。在这里,每一次锣鼓的敲击都是对文明的礼赞,每一朵铁花的绽放都是对精神的致敬,每一屉年馍的蒸腾都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冯南垣的年,不仅是民俗的盛宴,更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鲜活样本,在这片黄土地上,古老与现代、传承与创新、乡土与远方,正编织成一幅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
薛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