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文明薪火 温暖大美山西

指导 山西省文明办

主办 科学导报社

深度
当前位置:首页 >> 深度 >> 文章详情
阳泉市城区德胜街社区:构建三融合模式 文明实践新答卷
文章来源:《文明山西》周刊     时间:2025-02-18      阅读数:683
《文明山西》周刊

  如何让建成于上世纪的老旧社区焕发新生?阳泉市城区上站街道德胜街社区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通过五年新时代文明实践探索,构建起“价值引领、项目运作、行为激励”三融合模式,不仅让活跃志愿服务队伍增至12支,活跃志愿者从47人增至236人,居民矛盾纠纷发生率下降73.4%,更是培育出荣获省级荣誉的“德胜大讲堂”等7个品牌项目,走出了“德胜”模式的精神文明创建之路。

强化价值引领 筑牢文明根基

  深入挖掘辖区文化内核,梳理老街、老火车站的历史脉络、民俗风情和居民的集体记忆,以“德”为主题,将其融入社区每一个角落。通过阵地活化,将社区3层楼1060平方米的空间打造成“文明能量场”,展示“身边典型”“德胜锋范”的事迹和故事,将抽象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可感受可触摸的载体。

  实施“一院一特色”项目,将辖区7个小区打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等主题小区,将“文明微站”融入小区红骑驿站,设置休息座椅,共享雨伞,漂流图书,展示居民手工艺品,让小区成为主题文明空间。在辖区小游园打造文明类景观,用景观小品、雕塑墙等形式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孝”等新时代美德。“我们要让每个角落都成为文明教科书。”社区工作人员说。

  传统节庆在这里焕发新活力,端午的“编绳包粽”活动引得居民一展身手,七夕的“穿针投壶”比赛让孩子们趣味感受传统,中秋的“秋的诗会”活动让各族居民同台比拼,“现在过节比前几年热闹多了!”74岁的谢秀芝边说边指导孩子们制作“孝亲”主题窗花。

深耕项目实践 激发文明活力

  以项目化思维破解老社区、旧小区在文明创建中参与度低、持续性弱、资源不集中等难题,组建项目矩阵,让文明建设可持续、能扎根。为把“大道理”转化为有烟火气息的“小故事”,打造了德胜大讲堂品牌项目,融合“线上线下、室内室外、文化表演”等宣讲形式,把理论课堂搬到了居民“家门口”。

  通过“德邻有爱”项目开展“啄木鸟哨音”计划,群众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各类问题时,只需要通过小区专属的“啄木鸟——德邻管家”便捷渠道吹响“哨音”,无论是环境维护、邻里纠纷等烦心事闹心事,还是想看表演、参与活动等精神文化需求,志愿服务队伍、驻地单位、片警、市政等职能部门将迅速接单响应,实现了实践站、职能部门、志愿队伍之间的高效联动。

  针对“一老一小”特殊需求,开展“德胜少年”活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航天知识、水火箭、编程机器人等科技科学实验活动。每月的“银龄话德”活动,让老年人学习健康养生、法律法规知识,鼓励他们分享人生阅历与处世智慧,传递正能量。通过“老少共学”形成互补,青少年教老人使用智能设备,长辈传授传统手工艺,100余人次参与的代际融合活动催生出13对“忘年交”。还引入大学生志愿者开设寒暑托班,破解双职工家庭“看护难”。

构建正向循环 激发内生动力

  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居民周晓东正用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口腔检查服务:“去年一整年攒了50分,能给家人查牙齿,值!”这套涵盖8大类服务内容的积分模式,将志愿服务量化成可存储、可增值的“文明资产”,累计积分超6000分。

  “能人效应”的裂变传播也是志愿服务的一大抓手。退休法官周克让组建的太极拳队,带动21名拳友发挥特长成为志愿者。居民高二贵因长期义务帮助小区管理起落杆,维修公共设施,被推选为“阳泉市优秀志愿者”。社区党委书记张振云介绍,通过构建“精神荣誉+物质回馈+发展机会”已形成“服务—积分—激励—服务”的良性循环。

  如今,德胜街社区不仅拥有藏书3000余册的“德胜书屋”,可共享124种工具和物品的“百宝屋”,更孵化出荣获山西省首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三等奖的优秀志愿服务项目。随着“德胜模式”的深化推进,老社区焕发出了新活力。

(苗 臻)

责任编辑:刘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