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文明薪火 温暖大美山西

指导 山西省文明办

主办 科学导报社

时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时评 >> 文章详情
清明话祭祖
文章来源:山西文明校园     时间:2021-04-07      

       清明,本是春分与谷雨之间的一个节气,其变成祭扫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祭扫。到了唐代,唐玄宗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归入五礼之中,明确“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从此,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写的就是扫墓的事情,从中也可看出在唐代寒食与清明是一回事。 

d09af26ef810429a897fdcde855b8b93.jpg

       到了宋代,清明节扫墓祭祖已是固定仪式,成了宋人民间生活习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清明日,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人倾城出郊……四野如市。”吴自牧《梦粱录》中也说:清明这一天,“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以尽思时之敬。”“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是黄庭坚        《清明》中的诗句,诗人在诗中将大自然中的勃勃生机与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命运进行对照,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抒发了世道贤愚不分的愤慨。高翥《清明日对酒》:“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诗人形象地描述了清明上坟的情形,并由扫墓引发万事皆空的感慨。

      明清以后直至现代,清明扫墓祭祖已成为一项恒定的民俗。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红楼梦》第五十八回:“可巧这日乃是清明之日,贾琏已备下年例祭祀,带领贾环、贾琮、贾兰三人去往铁槛寺祭柩烧纸。宁府贾蓉也同族中几人各办祭祀前往。因宝玉未大愈,故不曾去得。”民国时,政府曾将清明节定为国定假日,也称民族扫墓节。时至今天,每年清明前后,无论是在机场、车站,还是各地的乡间小道,都能见到返乡祭祖的人文之景。

       清明扫墓祭祖习俗延续到现在,悼念形式随社会的进步也在逐渐更新。献一束鲜花表达哀思,用文字延续情感,以植树培土感念生养之恩等环保、文明的祭扫方式更加多元。

梁文俊

责任编辑:华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