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文明薪火 温暖大美山西

指导 山西省文明办

主办 科学导报社

时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时评 >> 文章详情
【文明山西评论员文章】像邓小岚那样传承红色基因
文章来源:《文明山西》周刊     时间:2022-07-22      

  “2004年,邓小岚决定来马兰村教孩子们音乐。差不多半个月,她就来一次马兰村。早上8点从北京出发,公交车换火车再坐长途汽车,到马兰村,天都大黑了。”《音符飘过马兰花》如此叙述,刊登在刚刚出版的今年第14期《读者》杂志上,再次将邓小岚的感人事迹呈现在世人面前。邓小岚生前就是这样,一次次走进马兰村,将音乐的种子播进了一茬又一茬乡村孩子的幼小心田,完美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质胜于华,行胜于言。我们都应像邓小岚那样,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北京冬奥会是邓小岚的“高光时刻”,44名来自太行山深处的孩子,在开幕式上用希腊语演唱奥林匹克会歌,让更多人认识了她执着奉献18载的倾情付出和高大形象。可时隔不久,78岁的她却在筹备音乐节时突发脑梗,于3月22日溘然长逝。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追授她“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个人”称号。人们将永远铭记,她用真情的灌溉让大山里的“马兰花”茁壮成长,惊艳绽放于世界舞台。

  传承红色基因,就要传承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邓小岚是原人民日报社社长邓拓同志之女,1943年出生在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易家庄村附近大山的一个破房子里,因报社队伍常面临转移,出生不久就被寄养在马兰村不远一个叫麻棚的村庄。当时,邓小岚亲切地称呼养护她的农家夫妻为“干爹干娘”,村民则像街坊邻居那样叫她“小岚子”。直至3岁,她才回到父母身边。山西太行革命老区也是这样,当年不少革命先辈的孩子也是在农家抚养,甚至是吃“太行奶娘”乳水喂养成人的。这种奉献精神,无疑是党史丰厚营养的一部分。

  传承红色基因,不仅要铭记在心,更重要的是付诸行动。2004年,邓小岚为孩子们连国歌都唱不好着急,从北京市公安局退休后重回马兰,专门教孩子们唱歌,决心“用音乐帮助孩子们实现梦想”。没有场地,她自掏腰包盖校舍;缺少乐器,她发动亲友募集;组建马兰小乐队,搭建“月亮舞台”“音乐城堡”,创办“马兰儿童音乐节”将全部身心奉献给了那片让她眷恋一生的土地。在音乐的熏陶下,大山里的“马兰花”们褪去羞怯、惊艳绽放,一批批孩子的命运轨迹由此改变,既播下爱与希望的种子, 也唤醒了大山的春天。

  传承红色基因,就要传承红色家风。邓拓祖籍福建,但他把马兰村视为故乡,培养了5个孩子个个都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写《燕山夜话》时,他以“马南邨”(谐音“马兰村”)为笔名。他给自己刻过一个章,上面写着“阜平人”,给女儿邓小岚刻的章上写着“马兰后人”。每次去马兰村,邓小岚都说是“回马兰”。邓小岚的母亲爱唱歌,父亲也很喜爱音乐,曾用福州特有的唱诗曲调吟唱他自己的诗作《雷锋》……正因为从小受到良好家教、家风的引导和熏陶,才有了他们兄妹五人个个正派做人、踏实做事、乐于奉献。

  红色精神代代相传,才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十几年前,您来到马兰,您像一颗星星,挂在那天边;您让美妙的音乐进入我们心间,从此我们就不怕孤单……”邓小岚的学生以这样一首歌曲,写出了所有人对她的深深怀念。在意气风发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建功立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贡献,需要无数像邓小岚那样的参与者团结奋斗、真诚奉献,最终创造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争做志愿者、甘为奉献者,同时也为所有追梦之旅注入砥砺前行的力量。

  (城北)

责任编辑:刘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