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 山西省文明办
主办 科学导报社
新时代背景下,学雷锋志愿服务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志愿服务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促进社会和谐、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完善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已成为新时代推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志愿服务面临新挑战。志愿服务参与率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据统计,我国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超过2亿,但活跃志愿者比例仅为30%左右,与发达国家普遍超过50%的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服务质量。当前,我国志愿服务领域普遍存在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志愿者培训体系不完善,服务标准不统一,专业人才匮乏。在应急救援、心理疏导、法律援助等专业服务领域,志愿服务的专业能力亟待提升。
志愿服务保障机制不健全制约着事业发展。志愿者权益保障制度不完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不健全,资金保障机制不明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志愿者的安全保障、物资保障等问题尤为突出。
制度创新是志愿服务发展的关键。完善法律保障体系是志愿服务制度建设的首要任务。我国志愿服务立法工作相对滞后,现有法规层级不高,覆盖面不广,可操作性不强。急需制定专门的志愿服务法,明确志愿者的权利义务,规范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是提升志愿服务效能的关键。需要建立健全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服务记录制度、评价激励制度等,实现志愿服务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同时,要完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机制,加强对志愿服务组织的培育和监管。
构建多元化的保障体系是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完善政府投入、社会捐赠、基金运作等多渠道筹资机制。同时,要建立志愿者保险制度,完善志愿者权益保障机制,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保障。
构建新时代志愿服务新格局。推进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是提升管理效能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设全国统一的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志愿者注册、服务对接、时长记录、评价激励等功能的智能化管理,提高志愿服务管理效率。
建立志愿服务培训体系是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举措。要构建分级分类的志愿者培训体系,开发专业化培训课程,建立培训师资库,完善培训考核机制,不断提升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
完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是激发参与热情的重要保障。需要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积分制度、星级评定制度、礼遇优待制度等,将志愿服务与信用体系建设、社会治理创新等有机结合,完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需重点围绕制度化建设、多元激励措施及社会协同机制展开,这一体系通过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互促,可系统性提升志愿服务可持续性,助力社会治理现代化转型。
(刘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