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 山西省文明办
主办 科学导报社
近年来,青少年自伤事件屡见媒体。不少人对于生活、学业中遭遇的挫折、困难,会心理失衡,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守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成为十分迫切的社会课题。如何筑好“防护墙”,精准地向饱受心理问题困扰的他们伸出援手?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从源头管理、过程管理、结果管理、保障管理四个方面综合施策,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加强专业支撑和科学管理,提高心理危机事件干预处置能力,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
《通知》明确,高校要面向本专科生开设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中小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校本课程。同时注重安排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及早分类疏导各种压力,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遇到的心理失衡问题,主动采取举措,避免因压力无法缓解而造成心理危机。
“通过纳入课程、安排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树立自助互助求助意识,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活的心理品质,学会理性面对挫折和困难,全方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7.4%。随着年级的增长,抑郁的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
现实中,当学生感受到心理困境时,往往求助无门。针对这个问题,《通知》提出,高校要强化心理咨询服务平台建设,做好常态化心理咨询服务。县级教育部门要建立区域性的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中心。教育部门、各级学校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应加强协同合作。高校按师生比不低于1:4000比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每校至少配备2名,每所中小学至少要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县级教研机构要配备心理教研员。
精准施援,提升发现处置能力,能够提早发现青少年心理不健康的苗头,对出现高危倾向苗头的学生及时给予干预帮扶。《通知》强调,要强化日常预警防控。高校要健全完善“学校—院系—班级—宿舍/个人”四级预警网络,重点关注学生是否遭遇重大变故、重大挫折及出现明显异常等情况。
“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遇到的心理失衡问题,主动采取举措,可以有效避免因压力无法缓解而造成心理危机。辅导员、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在人际交往、恋爱情感、集体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谈话、团体辅导等,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恋爱观,及早分类疏导各种压力。”该负责人表示。(于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