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 山西省文明办
主办 科学导报社
近日,有媒体报道,截至2021年11月底,北京通过“志愿北京”信息平台实名注册的志愿者人数突破448.9万人,志愿服务团体8万个,志愿服务已成为展示首都文明风貌的名片。事实上,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就有170多万奥运志愿者的优秀服务给世界各国的运动员、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为北京奥运会赢得了世界赞誉。
无独有偶,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武汉保卫战中,也有大批“90后”“00后”青年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服务,他们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彰显了蓬勃的青春力量,展示了炽热的青春担当,为武汉保卫战全面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展现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良好精神风貌,让祖国为之自豪、让世界为之瞩目。
近年来,不仅仅是北京市志愿服务事业获得长足发展,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国民素质的快速提升,志愿者服务活动已经遍布神州大地,业已形成一股不可抵挡的时代潮流和社会趋势。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应从青年的地位、作用和力量出发,积极引导和组织开展青年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引导青年一代踊跃投身党和人民各项事业,当好祖国建设的生力军和突击队。
首先,组织引导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要准确把握青年成长成才的新特点和新规律。当代大学生是备受呵护的一代,他们普遍自我评价较高,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较强,成就和赞许动机强烈。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但是,他们情感浓烈、热情奔放,价值观念尚不稳定,情绪变化比较明显。因此,要引导大学生树牢“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识,把满腔才情和满腹经纶融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去,向群众学习、下基层创新,切实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生动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其次,要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不断强化现代志愿服务精神,让其在青年大学生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志愿者精神是一种以关爱、互助为思想内核的价值取向,是促进和谐社会的精神力量。志愿精神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是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对社会和他人负责的一些最基本、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志愿精神体现了中国的传统美德和志愿者“无私奉献”的道德价值观念。强化志愿服务精神,有利于纠正和消解大学生在志愿活动中滋生的利己心、功利性,杜绝所谓的“让履历光鲜、为简历镀金”的短视行为,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再其次,要切实为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保驾护航”,提供必要的政策设计和系统支持。志愿服务是汇集社会资源、激发社会活力、扩大社会参与、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当前,一些高校仍然存在大学生志愿活动积极性不高、参与时间不长、考核不够细化等问题。究其原因,与学生志愿活动缺乏足够系统支持有关。为此,应努力建立健全志愿者注册、服务认定、权益保护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并根据服务项目、时长和质量进行学分认定,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提升志愿服务科学化水平。另外,应充分发挥骨干志愿者核心作用的沟通反馈机制,不断提升志愿者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作者李名梁,伊犁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霍尔果斯商学院副院长)